《送行军张司马罢使回》

时间: 2025-01-25 22:57:32

时危身赴敌,事往任浮沈。

末路三江去,当时百战心。

春风吴苑绿,古木剡山深。

千里沧波上,孤舟不可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行军张司马罢使回
作者:刘长卿 〔唐代〕

时危身赴敌,事往任浮沈。
末路三江去,当时百战心。
春风吴苑绿,古木剡山深。
千里沧波上,孤舟不可寻。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危急的时刻,我亲自奔赴前线,过去的事物全凭命运的浮沉。如今已是末路,乘船离开三江,心中却仍怀着百战的豪情。春风吹绿了吴地的园林,古木掩映着深邃的剡山。千里广阔的沧波上,那孤舟已然难以寻觅。

注释

  • 时危:时局危急。
  • 身赴敌:亲自前往敌方。
  • 事往任浮沈:对于过去的事,任其浮沉。
  • 末路:指行程的末端或最后的道路。
  • 三江:具体指哪三江不详,泛指江河。
  • 百战心:经历过无数战斗的心情。
  • 吴苑:指吴地的园林。
  • 古木剡山:剡山古木,隐喻深邃宁静的自然环境。
  • 千里沧波:广阔的水面。
  • 孤舟不可寻:孤独的船只难以寻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长卿(约709年-785年),字君贞,号宗端,唐代诗人,世称“刘宗端”。他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厚的情感表达而著称,擅长五言和七言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背景可能与当时的战争和政治动荡有关。刘长卿在诗中表达了对朋友的送别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诗歌鉴赏

这首《送行军张司马罢使回》,通过描绘送别之际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开头两句直接点出时局的危急与个人的牺牲,显示出一种英雄气概和对命运的无奈。接下来的描述则通过春风与古木的意象,构建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仿佛在对比战争与和平的矛盾。最后一句“孤舟不可寻”则传达出深深的孤独和无助,似乎在暗示无论多么壮丽的景象,内心的苦痛仍旧无法消解。

整首诗的情感在起伏中展现出对人生、友情和国家的深入思考,情感真挚而深刻,令人感慨万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时危身赴敌:在国难当头之际,身为士人必须亲自上阵。
  • 事往任浮沈:对过去的种种经历,任凭它们随波逐流。
  • 末路三江去:在即将离去的时刻,乘舟而行。
  • 当时百战心:心中仍然燃烧着当年战斗的激情。
  • 春风吴苑绿:春风拂过,吴地的园林生机盎然。
  • 古木剡山深:古老的树木在深山中隐匿,象征着宁静。
  • 千里沧波上:广阔的水面延展千里。
  • 孤舟不可寻:孤独的船只在波涛中无迹可寻。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生与死、战争与和平,深化了情感的复杂性。
  • 意象:春风、古木、孤舟等意象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 象征:孤舟象征着孤独无助的处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对友情的珍视与对国家的忧虑,表达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所遭遇的无奈与孤独。诗人在送别的过程中,流露出深厚的情感与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古木:象征着历史与沉稳。
  • 千里沧波:象征着广阔的旅程与未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时危身赴敌”的意思是: A. 战争已结束
    B. 国家危急,需要人赴敌
    C. 身体出现问题

  2. “孤舟不可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轻松自在
    B. 孤独无助
    C. 友情深厚

  3. 诗中提到的“春风吴苑绿”主要描绘的是: A. 秋天的景象
    B. 冬天的寒冷
    C. 春天的生机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 李白
  • 《早发白帝城》 - 李白

诗词对比

李白的《送友人》与刘长卿的《送行军张司马罢使回》都以送别为主题,但李白的作品更多地聚焦于友情的深厚和离别的伤感,而刘长卿则在送别中融入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