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涧》

时间: 2025-01-27 03:37:57

石门如崇墉,削石立万仞。

上翻云涛雄,下激雷霆迅。

堂隍欲相合,天匠开一衅。

万壑閟英奇,日月曾莫觐。

六月拥重裘,森阴不可进。

远公《石门诗》,大雅发清润。

朗咏过前峰,深篁韵疏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门如崇墉,削石立万仞。
上翻云涛雄,下激雷霆迅。
堂隍欲相合,天匠开一衅。
万壑閟英奇,日月曾莫觐。
六月拥重裘,森阴不可进。
远公石门诗,大雅发清润。
朗咏过前峰,深篁韵疏磬。

白话文翻译

石门如同高耸的城墙,削平的石头直立万仞。
上面翻腾的云涛雄伟,下方激荡的雷霆迅猛。
堂隍欲与天相合,天工开出一条缝隙。
万壑深处积蓄着英奇的景象,日月曾经未曾来拜访。
六月里穿着厚重的衣裳,森森的阴影无法进入。
远公的石门诗,格调高雅,发出清润的韵味。
在朗朗吟咏中经过前峰,深邃的竹林间传来疏朗的磬声。

注释

  • 石门:指的是一种特定的地形,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地方或山脉。
  • 崇墉:高耸的城墙。
  • 削石:指经过雕琢的石头。
  • 堂隍:指阴间的神明。
  • 天匠:指天上的工匠,喻指自然之力。
  • 万壑:众多的山谷。
  • :深藏的意思。
  • 重裘:厚重的衣服,象征寒冷。
  • 远公:指的是王维,号远公,以其诗名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钱谅臣,清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受当时山水诗风的影响,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敬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哲理思考。

诗歌鉴赏

《石门涧》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通过描绘石门的壮丽景观,展现了自然的雄伟和人类的渺小。诗的开头对石门形态的描写,使用了“如崇墉”和“削石立万仞”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接下来,诗人描绘了云涛与雷霆的雄壮景象,表现了自然的力量与气势。

在“堂隍欲相合,天匠开一衅”一句中,诗人巧妙地将自然与人文结合,暗示了自然界的奇妙与人的渺小。万壑之间的景象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神秘而深邃的氛围,日月未曾造访,更显示了这片区域的独特与孤独。

而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以“六月拥重裘”反映了山中阴冷的气候,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带给人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最后,提到“远公”的诗作,表达了对古代诗人的敬仰,彰显了诗歌的传承与文化的延续。

整首诗以其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石门如崇墉:把石门比作高耸的城墙,展现出它的巍峨。
  2. 削石立万仞:描述石门的高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3. 上翻云涛雄,下激雷霆迅:描绘了云涛的壮阔与雷霆的迅猛,体现自然力量。
  4. 堂隍欲相合,天匠开一衅:暗示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表现出一种神秘感。
  5. 万壑閟英奇:描绘山谷的奇特景观,展现自然的神奇。
  6. 日月曾莫觐:表达了这片区域的独特与孤独。
  7. 六月拥重裘:反映山中阴冷的气候。
  8. 森阴不可进:强调了环境的幽深与神秘。
  9. 远公石门诗:提到王维,表达了对古代诗人的敬仰。
  10. 朗咏过前峰,深篁韵疏磬:展现了诗的音乐感与深邃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如崇墉”形容石门,增强了形象感。
  • 对仗:上下句结构相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的特征,使其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人的渺小与孤独,具有深刻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门:象征坚毅与不屈,代表自然的伟力。
  • 云涛与雷霆:象征自然的力量与气势,体现了大自然的神秘与壮观。
  • 万壑:象征深邃与神秘,体现出自然的奇特。
  • 重裘:象征寒冷与阴暗,反映环境的恶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石门在诗中被比作什么?

    • A. 高山
    • B. 城墙
    • C. 河流
    • D. 森林
  2. 诗中提到的“远公”指的是谁?

    • A. 李白
    • B. 王维
    • C. 杜甫
    • D. 白居易
  3. 诗中哪个意象体现了自然的力量?

    • A. 重裘
    • B. 云涛
    • C. 万壑
    • D. 石门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观,但更侧重于秋天的宁静与诗意。
  • 《庐山谣》:强调山的雄伟与人文气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宋元明清诗词选》
  • 《山水诗的艺术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