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寄题隆兴寺禅房》

时间: 2025-02-04 15:27:44

蒲萄引蔓枣开花,台殿参差日影斜。

一客不来双燕语,老僧闲欲晒驾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夏寄题隆兴寺禅房
苏志皋

蒲萄引蔓枣开花,台殿参差日影斜。
一客不来双燕语,老僧闲欲晒驾裟。

白话文翻译:

初夏时节,葡萄藤蔓延开来,枣树正在开花;寺庙的台阶和殿宇错落有致,阳光的影子斜斜地洒落下来。
这里没有客人来访,只有两只燕子在低声细语;老和尚无所事事,正想把他的袈裟晒在阳光下。

注释:

  • 蒲萄:即葡萄,常作为夏季的象征。
  • 引蔓:指葡萄的藤蔓延展生长。
  • 台殿:寺庙的建筑,表示高低错落的形态。
  • 参差:形容高低不平,交错不齐。
  • 双燕语:指两只燕子在鸣叫,象征着宁静和自然的和谐。
  • 老僧:指寺庙中的年长和尚。
  • 晒驾裟:指在阳光下晾晒僧侣的袈裟。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老僧”和“袈裟”都属于佛教文化的元素,反映了诗人对禅宗生活的描绘。在中国文化中,燕子常常象征着春天和喜庆,诗中提到的双燕语则增添了诗的生动性和自然气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志皋(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代,因其作品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的思考,常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初夏,诗人游览隆兴寺,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象,寄情于山水之间,反映了他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喧嚣的淡泊。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初夏的宁静与美好。首句“蒲萄引蔓枣开花”不仅描绘了生机勃勃的夏日景象,也传达了自然的繁荣与生长。接着的“台殿参差日影斜”则将视角转向寺庙,描绘出寺庙建筑在阳光下的错落美,营造了一种幽静的氛围。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人事,表现出一种孤独的寂寞感。“一客不来双燕语”中,诗人通过对燕子的描写,反映出自己等待客人的失落与孤独。而“老僧闲欲晒驾裟”则点明了老僧的闲适与脱俗,表现了对世俗的淡然,与前面的孤独形成对比,最终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洒脱态度。

整体来看,诗的意象清新而富有层次,既有自然的美丽,又有内心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蒲萄引蔓枣开花”:描写初夏时节,葡萄藤蔓生长,枣树开花,营造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
  2. “台殿参差日影斜”:展现寺庙建筑高低错落,阳光洒落的景象,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
  3. “一客不来双燕语”:强调诗人孤独的心境,客人未至,只有燕子在轻声细语,增添了几分寂寞。
  4. “老僧闲欲晒驾裟”:表现老和尚的闲适与自在,形成了与前句孤独的对比,展现出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通过自然景象的比喻,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 拟人:燕子的鸣叫被赋予了“语”的特征,使得自然更具生动感。
  • 对仗:如“台殿参差”与“日影斜”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世俗喧嚣的超脱。诗中传达了生命的自然流转与人心的宁静,反映出一种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蒲萄:象征着生命的繁荣与希望。
  • 双燕:代表着自由与自然的和谐。
  • 老僧:象征着智慧与宁静,体现了对世俗的超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台殿”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学校
    • B. 寺庙
    • C. 房屋
  2. “双燕语”中的燕子象征什么?

    • A. 哀伤
    • B. 喜悦
    • C. 孤独
  3.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追求名利
    • B. 淡泊宁静
    • C. 忧虑重重

答案:

  1. B. 寺庙
  2. B. 喜悦
  3. B. 淡泊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晓》— 孟浩然

诗词对比:

同样描写宁静自然的诗作,如王维的《鹿柴》,在艺术表现上有相似之处,但王维更侧重于山水的静谧,而苏志皋则结合了人事的孤独,形成了独特的对比。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苏志皋与明代诗歌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