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纪行十首。云母溪》

时间: 2025-01-10 21:56:03

云母映溪水,溪流知几春。

深藏武陵客,时过洞庭人。

白发惭皎镜,清光媚奫沦。

寥寥古松下,岁晚挂头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云母映溪水,溪流知几春。
深藏武陵客,时过洞庭人。
白发惭皎镜,清光媚奫沦。
寥寥古松下,岁晚挂头巾。

白话文翻译

云母在溪水中反射出光辉,溪流不知已流过多少个春天。深藏于此的武陵客人,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而过的洞庭湖人。白发在明亮的镜子前让我感到羞愧,清澈的光芒照耀着水面。到头来,在古松树下,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人,迎接着岁末的寒风,头巾已然挂在头上。

注释

  • 云母:一种矿物,常用于制作镜子,诗中指水面上的光辉。
  • 溪流知几春:意即溪流已经流淌了多少个春天,传达时间流逝的感慨。
  • 武陵客:传说中的隐士,意指远离尘世的人。
  • 洞庭人:指在洞庭湖附近生活的人,象征着繁忙的生活。
  • 皎镜:明亮的镜子,暗指反映出白发。
  • 清光媚奫沦:清澈的光辉在水中流动,表达了水的美丽与灵动。
  • 岁晚挂头巾:在岁末时节,挂上头巾,象征着安静和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景文,号宗悫,生于盛唐,享年约五十岁。刘长卿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同时蕴含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隐逸思想的交织,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对人生、岁月的感慨,并隐喻对世事的思考与超脱。

诗歌鉴赏

《云母溪》是一首极具画面感的山水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索。首联“云母映溪水,溪流知几春”就通过“云母”的光辉与溪流的流动,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又流动的美,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永恒与时间的无情。接下来的“深藏武陵客,时过洞庭人”则引入了隐士的形象,暗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逃避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白发惭皎镜,清光媚奫沦”中,通过“白发”和“皎镜”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对衰老的无奈与自我反省。最后一句“寥寥古松下,岁晚挂头巾”则将诗人自身的孤独与思索融入自然环境中,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宁静。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既有自然之美,又有深邃的人生哲理,体现了刘长卿对自然与人生命运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云母映溪水:描绘溪水表面闪烁的光辉,暗示自然的美丽。
    • 溪流知几春:感叹溪流流淌的时间,表达时间的流逝。
    • 深藏武陵客:提到隐士,表达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 时过洞庭人:对比隐逸与尘世生活,暗示时光的无情。
    • 白发惭皎镜:通过自我反省,感叹年华的逝去。
    • 清光媚奫沦:描绘水面光辉,增添诗意。
    • 寥寥古松下:表现孤独与沉思的境界。
    • 岁晚挂头巾:象征岁末的思索与安静。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溪水比作时间的流逝,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使用对仗句式,使诗歌更具韵律感。
    • 意象:使用“云母”、“溪水”、“白发”等意象,传达情感深邃。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自然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悟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人生哲理与自然和谐的美感。

意象分析

  • 云母:象征光明与美丽,寓意人生的美好瞬间。
  • 溪水:象征时间的流逝,反映生命的无常。
  • 武陵客:代表隐士形象,象征对世俗生活的逃避。
  • 白发:象征衰老与对过去的反思。
  • 古松:象征坚韧与长久,暗示自然的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云母映溪水”中的“云母”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矿物
    C. 一种动物
    D. 一种树木

  2. 诗中“岁晚挂头巾”中的“岁晚”意味着什么?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答案

  1. B
  2.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对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美景,但刘长卿的诗更侧重于时间的流逝与个人的反思,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景色表现宁静的心境。两者在艺术风格上各有千秋,但都体现了唐代诗人的细腻情感与深刻哲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刘长卿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