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鸲鹆歌(一作韦应物诗)》
时间: 2025-01-10 18:47:00意思解释
山鸲鹆歌(一作韦应物诗)
原文展示:
山鸲鹆,长在此山吟古木。
嘲哳相呼响空谷,哀鸣万变如成曲。
江南逐臣悲放逐,倚树听之心断续。
巴人峡里自闻猿,燕客水头空击筑。
山鸲鹆,一生不及双黄鹄。
朝去秋田啄残粟,暮入寒林啸群族。
鸣相逐,啄残粟,食不足。
青云杳杳无力飞,白露苍苍抱枝宿。
不知何事守空山,万壑千峰自愁独。
白话文翻译:
山鸲鹆常在这山中吟唱古老的树木。
它们在空谷中嘲哳相呼,哀鸣的声音千变万化,犹如成曲。
江南的流亡者悲叹自己的放逐,倚树倾听,心情断断续续。
巴人峡中自有猿声传来,燕客在水边空自击筑。
山鸲鹆的一生,远不及双黄鹄那样高贵。
清晨去秋田啄食残存的谷物,傍晚返回寒林中呼啸群族。
鸣叫声相互追逐,啄食残粟,食物不足。
青云渺渺,已无力飞翔,白露苍苍,依偎在枝头宿息。
不知为何守在空山,万壑千峰,独自愁苦。
注释:
- 鸲鹆:一种鸟,常用以象征孤独和哀愁。
- 嘲哳:鸟鸣声。
- 江南逐臣:指被流放的官员,表现出对故国的思念。
- 巴人:古代巴国的人,这里用以指代山中猿声。
- 黄鹄:一种高贵的鸟,象征理想和追求。
- 青云杳杳:形容高远的天空,暗示无力飞翔的失落感。
- 万壑千峰:山林的壮丽景象,反衬诗人的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长卿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他的作品往往蕴含哲理,关注人生的孤独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政治变迁之时,诗人通过描绘山鸲鹆的生活,隐喻流亡者的孤独与无奈,反映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山鸲鹆歌》展现了诗人对孤独与自然的深刻思考。通过描绘山鸲鹆的鸣叫和生活,诗人传达出一种对自由与归属的渴望。鸟儿在古木间吟唱,表达了它们对生活的执着与挣扎。这种鸣叫声在空谷回荡,既有欢乐的嘲哳,也有哀伤的变奏,显示了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诗中提到“江南逐臣悲放逐”,引入了流亡者的情感,进一步加深了孤独的主题。诗人不仅关注鸟的生存状态,也将视角扩展到人类的悲欢离合,反映了时代的无奈与流离。最后,诗人以“万壑千峰自愁独”结束,强调了自我孤独的感受,与自然的壮丽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内心的失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鸲鹆,长在此山吟古木:山鸲鹆在山中栖息,吟唱与古树相伴,展现了与自然的和谐。
- 嘲哳相呼响空谷:鸟儿在空谷中相互呼应,描绘出山中生机与活力。
- 哀鸣万变如成曲:鸟鸣的变化多端,象征生命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 江南逐臣悲放逐:提到流亡者的悲伤,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倚树听之心断续:流亡者在树下听鸟鸣,心情起伏不定,反映出孤独与惆怅。
- 巴人峡里自闻猿:山中猿声相伴,增加了自然的气氛。
- 燕客水头空击筑:燕客独自在水边击筑,表现出孤独的心境。
- 山鸲鹆,一生不及双黄鹄:自谦山鸲鹆的卑微地位,表达对高贵理想的向往。
- 朝去秋田啄残粟,暮入寒林啸群族:描绘鸟儿的生活习性,表现生存的艰辛。
- 鸣相逐,啄残粟,食不足:强调食物短缺,反映生存斗争的艰辛。
- 青云杳杳无力飞:面对高空的无力感,象征理想的遥不可及。
- 白露苍苍抱枝宿:在清晨的露水中栖息,暗示孤独的宿命。
- 不知何事守空山,万壑千峰自愁独:诗人对空山的思考,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忧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鸟鸣喻作曲调,表现生命的韵律。
- 拟人:赋予鸟类以情感,渲染孤独与惆怅。
- 对仗:如“朝去秋田,暮入寒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山鸲鹆的生活描绘,展现了孤独、流亡与对理想的追求,反映出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鸲鹆:象征孤独与坚持。
- 古木:象征悠久与岁月。
- 空谷:象征寂静与深邃。
- 江南逐臣:象征流亡与悲哀。
- 双黄鹄:象征高贵与理想。
- 青云:象征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山鸲鹆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自由
B. 孤独
C. 富贵
D. 忧愁 -
“倚树听之心断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忧伤
C. 满足
D. 兴奋 -
诗中提到的“江南逐臣”指的是什么? A. 诗人
B. 流亡者
C. 商人
D. 国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过故人庄》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象,表达隐士的生活与内心的宁静;刘长卿的诗则更加强调孤独与流亡者的情感。
- 《过故人庄》:与《山鸲鹆歌》均有对自然的深刻描写,但后者情感更加复杂,融入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诗经与汉魏六朝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