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后银鱼霜后鲈,
远人曾到合思吴。
欲图江色不上笔,
静觅鸟声深在荐。
落日未昏闻市散,
青天都净见山孤。
桥南水涨虹垂影,
清夜澄光照太湖。
白话文翻译:
春天过后,银鱼和霜降后的鲈鱼都丰盛了,
远方的人曾经来到这里,让我思念吴地。
想要描绘江边的美景,却无从下笔,
静静地寻找鸟鸣声,深藏在草丛中。
落日还未完全沉下,听到市场散去的喧嚣,
青天都清澈,孤山清晰可见。
桥南的水涨起来,彩虹的倒影垂下,
清澈的夜晚,月光照耀着太湖。
注释:
- 银鱼:一种鱼类,常用于春季的美食。
- 霜后鲈:指秋季捕捞的鲈鱼,形象地描绘了季节的交替。
- 合思吴:指吴地(今江苏一带),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 荐:草丛,指鸟鸣隐藏的地方。
- 市散:指市场交易结束,喧闹声消失。
- 虹垂影:指虹的倒影,展现出水面的美丽景象。
- 太湖:中国著名的湖泊,风景如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先,字子容,号秋水,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以其词风清丽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风格婉约细腻。
创作背景:
《吴江》创作于张先在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与个人情感交织的复杂时期。诗中表达了对故乡吴地的思念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诗歌鉴赏:
《吴江》通过清新自然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开篇提及的“银鱼”和“鲈鱼”,不仅是春季的美食象征,也暗示着丰收的季节,传达出一种生活的美好。而“远人曾到合思吴”则引发了诗人对往日情景的追忆,表现了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荐”则突显了诗人一时的迷茫与无奈,面对美丽的江色,竟无法用笔描绘出来,只能在静谧中寻找鸟鸣,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观察与感受。接下来的几句,展现了夕阳西下时的宁静与清澈,传达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宁静的美。
整首诗在意象上层层递进,最后以“清夜澄光照太湖”作结,画面由白昼转至夜晚,既有对白昼美景的留恋,又有夜晚的清幽,给人一种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感伤。在自然的描绘中,诗人将个人情感与景物融合得天衣无缝,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的美感与哲理的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后银鱼霜后鲈:描绘春季的丰盈,暗示自然的美丽与丰收。
- 远人曾到合思吴: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对远方人的感怀。
- 欲图江色不上笔:感到无从表达,反映了内心的复杂情感。
- 静觅鸟声深在荐:在静谧中寻找鸟鸣,展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 落日未昏闻市散:描绘日暮时分的宁静,市场的喧嚣逐渐消散。
- 青天都净见山孤:展现晴朗的天空与孤独的山,给人一种静谧的美感。
- 桥南水涨虹垂影:描绘水涨与虹影,展现自然的美丽与变化。
- 清夜澄光照太湖:夜晚的清澈与宁静,给人一种安详的感觉。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比喻手法,将自然景色与人情感结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银鱼”与“鲈”,展现了诗词的对称美。
- 拟人化:将自然景色与人类情感结合,使得景物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江南水乡的细腻描写,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同时也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展现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宁静之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银鱼、鲈鱼:象征春天的丰盈和美食的诱惑。
- 鸟声:代表自然的和谐与生命的气息。
- 落日、青天:展现自然变化中的宁静与美丽。
- 虹影:象征美好的愿景与希望。
- 太湖:象征广阔的自然与人生的哲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银鱼”象征什么? A. 秋季的丰收
B. 春季的美食
C. 冬季的寒冷 -
诗人对吴地的情感如何? A. 愤怒
B. 思念
C. 无所谓 -
“欲图江色不上笔”的意思是? A. 无法用笔描绘美景
B. 随意描写
C. 用笔写下所有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南春》:白居易
- 《山中送别》:王维
诗词对比:
- 《江南春》与《吴江》都描绘了江南的美景,但《江南春》更着重于春天的生机勃勃,而《吴江》则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宁静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