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十八拍。第十七拍》
时间: 2025-01-11 22:51:39意思解释
胡笳十八拍·第十七拍
原文展示
行尽胡天千万里,唯见黄沙白云起。
马饥跑雪衔草根,人渴敲冰饮流水。
燕山仿佛辨烽戍,鼙鼓如闻汉家垒。
努力前程是帝乡,生前免向胡中死。
白话文翻译
走遍了胡人的天涯海角,唯有黄沙和白云在眼前飘荡。
马儿饥饿得跑去啃雪下的草根,人们口渴得只能敲冰喝流水。
燕山的烽火台依稀可辨,鼓声仿佛听见汉家的营垒。
努力向前,就是要回到帝王之乡,生前不要死在胡人之地。
注释
- 行尽:走到尽头,形容行程遥远。
- 胡天:指胡人居住的地方,常用于形容边疆地区。
- 黄沙白云:指辽阔的沙漠与天空,描绘环境的荒凉。
- 马饥:马儿饥饿,形象描写艰苦的环境。
- 燕山:指燕山山脉,古代北方的名山,常作为边防的象征。
- 烽戍:烽火台和边防军营。
- 帝乡:指中原地区,汉族的故乡。
- 胡中: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商,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以其《胡笳十八拍》这一组诗而著称。其作品多表现边塞生活和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真挚,风格雄浑。
创作背景
《胡笳十八拍》是刘商为表达对战乱与离别的感慨而创作的,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和身处异乡的苦闷。在历史上,唐代是一个开放与包容的时代,但边境战争频繁,诗人通过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的苦难。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开篇以“行尽胡天千万里”引入,诗人用雄浑的气势描绘了辽阔而荒凉的边疆,给人以无尽的孤独与寂寥之感。同时,通过“马饥跑雪衔草根,人渴敲冰饮流水”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在极端困境下的生存状态,突显出战士们的艰辛与无奈。
接着,诗人用“燕山仿佛辨烽戍”一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火的警觉,烽火台象征着战争的频繁与不安。最后两句“努力前程是帝乡,生前免向胡中死”则转而表达了战士们为生存而不懈努力的决心,希望能回到中原故乡,拒绝在敌人之地死去的坚定信念。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情感的描绘,传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生命的渴望,情感深刻,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行尽胡天千万里:诗人走遍了胡人的广袤土地,感受到无尽的旅途。
- 唯见黄沙白云起:眼前所见只有干燥的黄沙和白云,环境荒凉。
- 马饥跑雪衔草根:马儿因饥饿而奔跑,啃食雪下的草根,突显艰苦。
- 人渴敲冰饮流水:人们口渴得只能敲碎冰块来喝水,表现生存的不易。
- 燕山仿佛辨烽戍:远处的燕山依稀可见,烽火台象征警觉。
- 鼙鼓如闻汉家垒:鼓声仿佛能听到汉家军营的声音,思乡之情暗涌。
- 努力前程是帝乡:向前努力的目标是回到故乡,表达希望。
- 生前免向胡中死:生前不要在敌人之地死去,体现强烈的民族情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马饥”和“人渴”,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 比喻: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象征边疆的辽阔与凄凉。
- 拟人:将马与人赋予情感,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故土的思恋,表现了在逆境中生存的坚强意志与对未来的渴望,体现了深厚的民族情感和历史使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沙:象征苦难与荒凉。
- 白云:象征遥远的故乡和希望。
- 燕山:代表边疆的险峻与战争的警觉。
- 烽火:象征警报与战斗的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A. 繁华的城市
B. 荒凉的边疆
C. 青翠的山林
D. 宁静的乡村 -
诗中“燕山”象征着什么? A. 故乡的安宁
B. 战争的警觉
C. 美好的未来
D. 友谊的象征 -
“人渴敲冰饮流水”主要描绘了什么? A. 食物丰富
B. 生活困境
C. 人们的欢笑
D. 冬天的温暖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燕歌行》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与《胡笳十八拍》:两者均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观,但《登鹳雀楼》侧重于壮丽的景色与人生哲理,而《胡笳十八拍》则更强调对故乡的思念与边疆生活的艰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选》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