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佳人学得平阳曲。
纤纤玉笋横孤竹。
一弄入云声。
海门江月清。
髻摇金钿落。
惜恐樱唇薄。
听罢已依依。
莫吹杨柳枝。
白话文翻译:
佳人学会了平阳曲,
纤细的玉笋似孤竹般挺立。
她轻轻一曲,声调似入云霄,
海门的江水和明月都显得格外清澈。
她的发髻摇动,金钿纷纷落下,
我担心她的樱唇太薄,
听罢乐曲,心中已是依依不舍,
不要再吹动那杨柳枝条。
注释:
- 佳人:指美丽的女子。
- 平阳曲:一种古代乐曲名,常用于宴会。
- 纤纤:形容细长,通常用于形容女子的手指或身姿。
- 玉笋:比喻女子的纤细身材,像玉制的笋一样。
- 海门:指海与江交汇的地方,这里形容自然景色。
- 髻:发髻,女子盘起的头发。
- 金钿:金饰,指女子头发上的装饰物。
- 樱唇:比喻女子的嘴唇,形容其娇美。
- 依依:形容恋恋不舍的样子。
典故解析:
“平阳曲”是一种流行的古代乐曲,经常在宴会上演奏,象征着欢乐与美好时光。诗中提到的“樱唇”则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美人特征,寓意着娇美和脆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先,字公权,号千山,宋代著名词人,尤其以其婉约派词风闻名,他的词作多描写女性之美,与自然景物的结合,情感细腻而深刻。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的时期。张先的创作受到了当时社会氛围的影响,常常表现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生活细致的观察。
诗歌鉴赏:
《菩萨蛮(般涉调)》是一首充满柔美与细腻情感的词作,描绘了一位佳人在悠扬乐曲中的风姿和所引发的情感波动。诗中通过对佳人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她的优雅与清丽。开篇的“佳人学得平阳曲”便为整首词奠定了基调,既有音乐的动感,又有女子的柔美。
在描写中,张先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纤纤玉笋”和“孤竹”,不仅展现出女子的身姿,更通过比喻传达了她的孤独与独特。接下来的“一弄入云声”,音乐的优美与高远,与自然景色的“海门江月清”形成了和谐的统一,暗示着内心的宁静与愉悦。
后面的描写则逐渐转向情感的波动,“髻摇金钿落”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美丽的易逝;“惜恐樱唇薄”则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担忧,表达了对佳人情感的依恋与不舍。最后一句“莫吹杨柳枝”更是对离别的无奈与情深,仿佛在请求自然不要再打扰这份柔情。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对美的追求与对情感的珍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佳人学得平阳曲:开篇直接点明主题,提到佳人会弹奏平阳曲,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
- 纤纤玉笋横孤竹:用比喻手法将女子的身姿与玉笋相提并论,突出了她的纤细与优雅。
- 一弄入云声:描绘出她的琴声如同进入云中一般,意象高远,传达出音乐的美妙。
- 海门江月清:描绘自然景色,创造出一种宁静而清澈的环境。
- 髻摇金钿落:暗示佳人因音乐而动,金饰随之落下,象征着美丽与脆弱。
- 惜恐樱唇薄:表达对佳人娇弱之美的担忧,情感更加深沉。
- 听罢已依依:表明听完音乐后,心中感到不舍,情感的波动显而易见。
- 莫吹杨柳枝:以自然界的现象来表达对离别的无奈与情感的留恋。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纤纤玉笋”,形象生动,增强了画面感。
- 对仗:如“海门江月清”形成了和谐的对称,增添了音韵美。
- 拟人:如“髻摇金钿落”,将物品赋予人的动作,增强了生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以对美人的描写为主线,通过音乐与自然的结合,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和离别的感伤,情感细腻而深刻。
意象分析:
- 佳人:象征美与艺术,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平阳曲:象征音乐与欢乐,传达出生活中的乐趣。
- 海门江月:自然的意象,象征宁静与和谐。
- 金钿:象征着美丽的装饰,同时也暗示着美的脆弱性。
- 杨柳:象征柔情与离别,增添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乐曲名是什么?
- A. 李白曲
- B. 平阳曲
- C. 阳春白雪
- 答案:B
-
填空题:诗中用“纤纤玉笋”来比喻____。
- 答案:女子的身姿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金钿”象征着女子的力量。
- A. 正确
- B. 错误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可以将张先的《菩萨蛮》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对比,两者都描绘了女性的柔美与情感,但张先的词更注重音乐与自然的结合,而李清照则更强调对失去爱情的感伤。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