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经华岳》

时间: 2025-01-25 22:57:44

饬驾去京邑,鸣鸾指洛川。

循途经太华,回跸暂周旋。

翠崿留斜影,悬岩冒夕烟。

四方皆石壁,五位配金天。

仿佛看高掌,依稀听子先。

终当铭岁月,从此记灵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饬驾去京邑,鸣鸾指洛川。
循途经太华,回跸暂周旋。
翠崿留斜影,悬岩冒夕烟。
四方皆石壁,五位配金天。
仿佛看高掌,依稀听子先。
终当铭岁月,从此记灵仙。

白话文翻译:

我驾车前往京城,奏乐声指引着洛川。
沿途经过太华山,暂时回旋游览一番。
翠绿的山崖留下斜影,悬崖上冒着夕阳的烟雾。
四周都是巍峨的石壁,五位神仙与天空相配。
仿佛看到高高的手掌,依稀听到古老的乐音。
我终将铭刻岁月,从此铭记这灵仙之地。

注释:

  • 饬驾:驾车,出发的意思。
  • 鸣鸾:指鸣响的乐器,象征着皇权的威严和指引。
  • 循途:沿着路途,行进。
  • 太华:指华山,古代著名的名山之一。
  • 回跸:回程,游览后返回。
  • 翠崿:翠绿的山崖。
  • 夕烟:夕阳下的烟雾。
  • 五位:指五位神仙,常用来比喻高人。
  • 灵仙:指神仙、灵异之地。

典故解析:

华山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五岳之一,是道教的重要圣地,传说中有很多与神仙、修道相关的故事。诗中提到的“灵仙”与华山的道教文化密切相关,反映了作者对自然与神秘世界的敬畏与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隆基是唐朝的皇帝,年号天宝,因其政治、文化成就而被后世称为“唐明皇”。他对诗词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擅长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美。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李隆基出行途中,游览华山时的所感所悟,体现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以及对道教文化的向往。

诗歌鉴赏:

《途经华岳》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展现了李隆基对华山的赞美与敬仰。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太华的壮丽景色,尤其在“翠崿留斜影,悬岩冒夕烟”中,生动的意象勾勒出山崖的峻峭与夕阳的柔美,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一种宁静又神秘的氛围。

同时,诗中“仿佛看高掌,依稀听子先”一句,既是对神仙存在的遐想,也传达了诗人对历史与文化的思考,体现出一种人对自然与超自然的探索与敬畏。最后一句“终当铭岁月,从此记灵仙”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一刻的珍视与铭记,展现了时光流逝与心灵深处的印记。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饬驾去京邑:出发前往京城,表明作者的身份与目的。
    • 鸣鸾指洛川:乐器声引导,象征着正统与方向。
    • 循途经太华:强调旅途中的景点与经历。
    • 回跸暂周旋:暗示停留游览的意愿。
    • 翠崿留斜影:描绘了山崖的美景,给人以视觉享受。
    • 悬岩冒夕烟:夕阳下的景象,带有诗意与神秘感。
    • 四方皆石壁:强调华山的雄伟与壮观。
    • 五位配金天:传达道教文化的影响,神仙与自然的和谐。
    • 仿佛看高掌:引发对神仙的联想,体现人类对超自然的渴望。
    • 依稀听子先:历史的回响,文化的回忆。
    • 终当铭岁月: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珍贵。
    • 从此记灵仙:永远铭记这段经历与感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华山比作神仙之地,提升了山的神秘性。
    • 拟人:山崖与夕烟仿佛有情感,增添了画面感。
    • 对仗:如“翠崿、夕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美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道教文化的敬仰,体现了人类对神秘世界的探索与思考,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珍惜。

意象分析:

  • 华岳:象征着高洁、神秘的自然之美。
  • 夕烟: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幻。
  • 五位神仙:代表着道教文化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鸣鸾”所指的是: A. 鸣叫的鸟
    B. 吹奏的乐器
    C. 指引的符号
    D. 皇帝的命令

  2. “四方皆石壁”表达的意思是: A. 环境的美丽
    B. 华山的雄伟
    C. 风景的单调
    D. 自然的威力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李隆基的《途经华岳》都描绘了自然风光,但王维的作品更多地体现出隐逸与宁静,而李隆基的作品则结合了个人的旅途与历史文化,展现了更为丰富的情感层面。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李隆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