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途次陕州
作者:李隆基 〔唐代〕
境出三秦外,途分二陕中。
山川入虞虢,风俗限西东。
树古棠阴在,耕馀让畔空。
鸣笳从此去,行见洛阳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旅行途中的景象与感受。诗人离开三秦的境地,走到两条陕道的交叉处,周围的山川景色与虞、虢两国的历史文化交汇,风俗习惯也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限制。古老的棠树仍在阴影下,田地在耕作后显得空旷。随着笳声的响起,诗人继续前行,最终能看到洛阳的宫殿。
注释
- 三秦:指的是古代的秦国所辖的地区,通常指今天的陕西省。
- 二陕:指的是两条陕道,即通往不同方向的道路。
- 虞虢:古代的两个小国,地处今天的陕西和河南一带。
- 棠阴:指的是古棠树的阴影。
- 鸣笳:笳是一种乐器,鸣笳意味着有人在吹奏乐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隆基(685年-762年),即唐玄宗,是唐朝的一位重要皇帝,因其在位时期的繁荣而闻名。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尤其擅长写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玄宗出行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旅途风景与文化的感慨,以及对故土的思念。
诗歌鉴赏
《途次陕州》是一首描绘旅行途中的自然景观与文化感受的诗。诗人通过对山川、风俗的细腻描绘,展示了一个丰富的地理与人文画卷。他在“境出三秦外,途分二陕中”中引入读者,使人感受到旅途的起始与方向的选择。接着“山川入虞虢,风俗限西东”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表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
诗中“树古棠阴在”这一句,既是对自然景观的真实描绘,也暗含了历史的沉淀。古棠树的阴影,似乎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人在快节奏的旅行中感受到一丝宁静与思考。最后一句“鸣笳从此去,行见洛阳宫”则不仅是一种离别的情感,更是对未来的期望,洛阳作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其象征意义更加深远。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文历史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哲思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境出三秦外:诗人离开了三秦的区域,意味着进入了新的地理环境。
- 途分二陕中:在这里,诗人面临着两条不同的道路,暗示着选择和人生的不同方向。
- 山川入虞虢:自然的山川景色与古国虞、虢的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
- 风俗限西东: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的风俗习惯,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
- 树古棠阴在:古老的棠树依旧在,彰显了历史的延续。
- 耕馀让畔空:耕作后的田地显得空旷,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与自然的宁静。
- 鸣笳从此去:乐器的声音在远处响起,象征着旅途的继续。
- 行见洛阳宫:最终,诗人远望到洛阳的宫殿,寓意着对未来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西东”进行地域文化的对比。
- 象征:古棠树象征着历史与时间的积淀,洛阳宫则象征着希望和未来。
- 意象:山川、树木、笳声等意象交织,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旅行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故土文化的思考,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秦:象征着古老的历史与文化的根基。
- 古棠树:象征着历史的沉淀和自然的永恒。
- 鸣笳:象征着旅途的延续与音乐的美好。
- 洛阳宫:象征着理想与未来的目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二陕”指的是哪两个方向?
- A. 东西
- B. 南北
- C. 上下
-
“鸣笳从此去”中的“鸣笳”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植物
- C. 一种动物
-
诗人离开了哪个地方?
- A. 洛阳
- B. 三秦
- C. 虞虢
答案:
- A. 东西
- A. 一种乐器
- B. 三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
- 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反映了旅途中的自然与人文。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李白的诗更显豪放,而李隆基的诗则细腻温婉。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