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秦川路逢寒食》
时间: 2025-01-23 01:47: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入秦川路逢寒食
洛阳芳树映天津,
灞岸垂杨窣地新。
直为经过行处乐,
不知虚度两京春。
去年馀闰今春早,
曙色和风著花草。
可怜寒食与清明,
光辉并在长安道。
自从关路入秦川,
争道何人不戏鞭。
公子途中妨蹴鞠,
佳人马上废秋千。
渭水长桥今欲渡,
葱葱渐见新丰树。
远看骊岫入云霄,
预想汤池起烟雾。
烟雾氛氲水殿开,
暂拂香轮归去来。
今岁清明行已晚,
明年寒食更相陪。
白话文翻译
初次走进秦川,正值寒食节。
洛阳的芳树映衬着天津,
灞岸的垂杨依旧新鲜。
只是为了经过这里而快乐,
却不知在两京间虚度了春光。
去年闰月,今年春天又早,
晨曦和风唤醒了花草。
可怜的是寒食与清明,
光辉都在长安的道路上。
自从从关口进入秦川,
路上谁不在玩耍和嬉戏。
公子们在路上踢球,
佳人们在马上放弃秋千。
渭水长桥如今想要渡过,
葱葱的树木渐渐显现新丰的模样。
远远看去骊山高耸入云,
想象中汤池升起烟雾。
烟雾弥漫,水殿在烟中开启,
暂时拂去香轮,归去来兮。
今年的清明节已经推迟,
明年的寒食节更要相伴。
注释
- 芳树:指花香四溢的树木,象征春天的美好。
- 天津:古时指的是长安附近的河流,与洛阳相对。
- 灞岸:指灞河的岸边,典型的春游去处。
- 虚度:浪费时间。
- 寒食:指寒食节,节日的习俗有扫墓和吃冷食。
- 清明:指清明节,扫墓和踏青的时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隆基(685年-762年),唐代皇帝,名隆基,是唐朝的第六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国家繁荣,文化昌盛。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多样,善于运用典故。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唐代,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对节日的思考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荣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初入秦川路逢寒食》是一首充满春意和节日气息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景象和人们的欢快活动。诗的开头通过“洛阳芳树映天津”引入春天的气息,接着描绘了灞岸的垂杨,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不禁感叹时间的流逝和节日的重叠,寒食与清明的光辉在长安道上交相辉映,形成了丰富的文化景观。通过对公子佳人的描绘,诗人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华与人们的闲适生活,表现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感。
全诗的意象鲜明,情感真挚,既有对美好春光的赞美,也有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带给读者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洛阳芳树映天津:描绘洛阳的花树映衬着长安的景象,营造出春天的美丽。
- 灞岸垂杨窣地新:描写灞河岸边的垂杨,暗示着春天生机勃勃。
- 直为经过行处乐:表达在途中经过的乐趣。
- 不知虚度两京春:感叹在游玩中不知不觉浪费了春天的时光。
- 去年馀闰今春早:提到去年闰月,今年春天来得更早。
- 曙色和风著花草:晨光和和风唤醒了花草。
- 可怜寒食与清明:可惜寒食节和清明节光辉并存。
- 光辉并在长安道:长安路上的光辉景象交汇。
- 自从关路入秦川:自从从关口进入秦川。
- 争道何人不戏鞭:路上人们互相嬉戏。
- 公子途中妨蹴鞠:公子们在路上玩耍。
- 佳人马上废秋千:佳人们在马上不再玩秋千。
- 渭水长桥今欲渡:想要渡过渭水长桥。
- 葱葱渐见新丰树:新丰的树木渐渐显现。
- 远看骊岫入云霄:远处的骊山高耸入云。
- 预想汤池起烟雾:想象汤池升起的烟雾。
- 烟雾氛氲水殿开:水殿在烟雾中开启。
- 暂拂香轮归去来:暂时放下香轮,回归故里。
- 今岁清明行已晚:今年的清明节已经推迟。
- 明年寒食更相陪:明年的寒食节将会更加相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芳树映天津”暗指春天的美好。
- 对仗:例如“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马上废秋千”,形成对称。
- 拟人:花草被描绘得生机勃勃,仿佛有生命。
主题思想
全诗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华和人们的欢快生活,反映了节日的传统习俗与人们的情感交融。
意象分析
- 芳树:象征春天与生命。
- 寒食:代表祭祀与怀念。
- 清明:象征扫墓与追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端午节
- B. 寒食节
- C. 中秋节
- D. 元宵节
-
诗人通过什么来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A. 描绘美丽的自然
- B. 描述人们的欢快
- C. 反思自己的生活
- D. 提到节日的重叠
-
“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马上废秋千。”这两句中的“妨”和“废”分别指什么?
- A. 干扰与停止
- B. 增加与减少
- C. 开始与结束
- D. 赞美与批评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李白的《将进酒》与李隆基的这首诗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但李白更强调饮酒作乐的洒脱,而李隆基则更加注重节日与自然的结合,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李隆基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