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口号》

时间: 2025-01-23 04:51:09

河曲回千里,关门限二京。

所嗟非恃德,设险到天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河曲回千里,关门限二京。
所嗟非恃德,设险到天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河流在千里之处蜿蜒曲折,关口限制着通往两个京城的道路。诗人在感慨中指出,所依靠的不是德行,而是设下险要的关口,以至于才能保持安定。

注释:

字词注释:

  • 河曲:河流的曲折部分。
  • 二京:指的是长安(今西安)和洛阳,古代中国的两大首都。
  • 所嗟:所感慨、叹息。
  • 恃德:依赖于道德。
  • 设险:设置险要之处。
  • 天平:指的是国家的安定与平衡。

典故解析:

  • 关口:历史上,很多重要的军事关口是国家安全的要地,设立险要之处以防御外敌。
  • 德治:在古代,政治理想之一是“德治”,即以德行来统治国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隆基(685年-762年),唐朝第六位皇帝,庙号玄宗,年号开元。他在位期间,国家繁荣,经济文化发展,尤其是文学艺术的成就非常显著。李隆基本人也是一位诗人,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创作背景:

《潼关口号》创作于唐代,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对国家安定的思考。在唐朝盛世的背景下,李隆基意识到光靠德行并不足以维持国家的安定,设下险要关口则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措施。

诗歌鉴赏:

《潼关口号》是一首简练而富有深意的诗,诗的开头以“河曲回千里”描绘出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河流蜿蜒,象征着时间的漫长与历史的悠远。接着转入“关门限二京”,将自然景观与政治地理结合,表现出关口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诗人以此感慨,认为国家的安定并非单纯依靠道德的感召,而是需要实际的防御措施。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政治哲学,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与思考。

此外,诗中透出一种对时局的无奈感,李隆基似乎在反思当时的统治者,虽有德行,但在面对外敌时,往往显得无力。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使得这首诗在历史长河中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河曲回千里:描绘一条曲折的河流,营造出一种悠长的意境。
  2. 关门限二京:强调关口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直接关联到两大重要城市。
  3. 所嗟非恃德:指出诗人对德治的质疑,表明仅凭道德无法确保安全。
  4. 设险到天平:强调设立军事防线的重要性,体现出一种现实的政治智慧。

修辞手法:

  • 比喻:河流的蜿蜒比喻历史的曲折。
  • 对仗:如“河曲回千里,关门限二京”,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反语:在“所嗟非恃德”中,表面上看似在赞美德治,实则在强调其不足。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国家安危的深刻思考,强调现实政治中的防御意识,反映了历史上对德治与法治、道德与现实之间关系的复杂探讨。诗人通过对自然与地理的描绘,引发对国家安全的深思,体现出身为统治者的责任感与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河流: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悠久。
  • 关口:国家安全的象征,防御外敌的关键所在。
  • :代表古代理想的治国理念。

这些意象不仅有现实意义,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诗人对国家与个人之间关系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二京”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北京和南京
    • B. 长安和洛阳
    • C. 成都和武汉
  2. 诗中“河曲”的意思是?

    • A. 河流的直线部分
    • B. 河流的曲折部分
    • C. 河流的终点
  3. 诗人认为国家安全应该依赖什么?

    • A. 仅靠道德
    • B. 设下险要关口
    • C. 依靠民心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比较李隆基的《潼关口号》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首诗都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但李隆基更注重于政治与安全的关系,而王之涣则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与抱负,展现了不同的诗歌风格与主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