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杏花三首》

时间: 2025-01-26 02:28:06

看时高艳先惊眼,折处幽香易满怀。

野女强簪看亦丑,少教憔悴逐荆钗。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次韵杏花三首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原文展示:

看时高艳先惊眼,折处幽香易满怀。
野女强簪看亦丑,少教憔悴逐荆钗。

白话文翻译:

在看杏花时,它的高矮和艳丽令人惊艳,折下之后,幽香扑鼻,令人心中满怀。
乡下的女子虽用力扎簪,但看起来也显得丑陋,少了几分妩媚,反而显得憔悴,仿佛被荆钗所比。

注释:

  • 高艳:形容杏花的高度和艳丽。
  • 幽香:指花香的清幽。
  • 野女:指乡村的女子。
  • 强簪:形容用力将发簪插入头发。
  • 憔悴:形容女子看上去疲惫、消瘦的样子。
  • 荆钗:指一种粗糙的发簪,常用于形容乡村女子的简单和朴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见长,常表达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春天,王安石在杏花盛开的时节,感受到自然之美与乡村女子的对比,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诗中结合了对美的赞美与对乡村生活的思考,反映了他对社会状况的关注与批评。

诗歌鉴赏:

此首诗以杏花为引子,展开对美的细腻观察和乡村生活的深刻描绘。开篇以“高艳”二字奠定了杏花的美丽形象,令人眼前一亮,仿佛看到那枝头绽放的花朵,生机盎然。随后“幽香易满怀”则将感官体验进一步深化,幽香扑鼻,令人沉醉其中,传达了花香带来的愉悦感受。

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对乡村女子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乡村女子用力扎簪,但她们的外貌依旧显得单薄与憔悴,象征着艰辛的生活和缺乏美的修饰。这种对比不仅让人反思自然的美与人造的美的关系,也引发对社会和经济状况的思考。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不失优雅,意象鲜明,情感真挚,展现了王安石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对美的追求。通过杏花的美丽与乡女的憔悴,折射出一种对生活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看时高艳先惊眼:在欣赏杏花时,它的高大与艳丽首先吸引了我的目光。
  2. 折处幽香易满怀:当我折下花朵时,清幽的香气立刻充满我的心怀。
  3. 野女强簪看亦丑:乡村的女子虽然用力把发簪插好,但看上去依然显得丑陋。
  4. 少教憔悴逐荆钗:少了妆扮,显得憔悴,像是用粗糙的荆钗扎成的发型。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杏花与乡村女子的对比,突显出二者在美与丑上的差异。
  • 拟人:杏花的“高艳”仿佛具有了生命,能够“惊眼”。
  • 意象:杏花的美丽与乡村女子的憔悴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关系。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杏花的赞美与对乡村女子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与对乡村生活的思考,反映了社会的差异与人生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杏花: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乡村女子:象征着质朴却又艰辛的生活。
  • 幽香:象征着纯净的自然之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高艳”最早是指哪个事物?
    • A. 杏花
    • B. 野女
    • C. 荆钗
    • D. 诗人
  2. “少教憔悴逐荆钗”中,“荆钗”是用来比喻什么?
    • A. 美丽
    • B. 乡村女子的朴素
    • C. 高贵
    • D. 生活的艰辛

答案

  1. A. 杏花
  2. B. 乡村女子的朴素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对比王安石的《次韵杏花三首》和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展现了自然之美,但王安石更侧重于社会对比,李白则集中在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上,二者在主题和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王安石全集》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