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晖上人
作者:姚合
日出月复没,悠悠昏与明。
修持经几劫,清净到今生。
林下知无相,人间苦是情。
终期逐师去,不拟老尘缨。
白话文翻译:
太阳升起,月亮又落下,明暗交替,悠悠无尽。经过多少劫难的修行,到如今的这一生,终于得到了清净。林中明白无相的道理,人间的苦楚全是因为情感的牵绊。最终还是要追随师父而去,不想再被世俗的尘缨所困。
注释:
- 日出月复没:日出月落,表示时间的循环。
- 悠悠昏与明:形容时间的漫长和昼夜的交替。
- 修持:修行和持守。
- 几劫:几次劫难,指的是长时间的修行。
- 清净:内心的宁静、纯净。
- 知无相:知道无相的道理,指的是超越形相的理解。
- 苦是情:人间的苦恼都是由于情感的牵绊。
- 逐师去:追随师父而去,意味着追求更高的境界。
- 老尘缨:世俗的牵绊和烦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合,唐代诗人,字子文,号曳云,活跃于晚唐时期。他的诗风清新,常表达对道教思想的领悟与人生哲理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通过对修行与世俗的反思,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与对尘世烦恼的厌倦。
诗歌鉴赏:
《寄晖上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引发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修行的执着与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开头两句通过日月交替的描写,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接着,诗人提到自己经过多次修行,最终获得了内心的清净,显示出一种对解脱的渴望。
“林下知无相”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无相无形、超越世俗的理解,暗示了他在自然中所获得的启示。而“人间苦是情”则揭示了世间的烦恼多源于情感的牵绊,这一看法在道教中常见,强调了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最后两句,诗人表明自己决意追随师父而去,象征着他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放弃。这种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超脱的向往,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深度与人文的温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日出月复没:描绘自然界的循环,暗示人生的无常。
- 悠悠昏与明:时间的流逝,揭示生命的漫长与短暂。
- 修持经几劫:强调修行的艰辛与长久。
- 清净到今生:表达对内心宁静的期盼。
- 林下知无相:在自然中领悟到无形的真理。
- 人间苦是情:指出情感是世间苦恼的根源。
- 终期逐师去:表明对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
- 不拟老尘缨:表达对世俗生活的轻视与放弃。
-
修辞手法:
- 比喻:日出月落象征人生的起伏。
- 对仗:如“昏与明”,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反问:通过反思自我,增强了哲理的深度。
-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了修行与世俗的关系,强调内心的清净与对情感纠葛的超越,展现了诗人对追求真理的执着。
意象分析:
- 日月:象征时间与生命的流逝。
- 林下:代表自然与心灵的清净。
- 尘缨:暗示世俗的烦恼与束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日出月复没”主要表达了什么? A. 自然的美
B. 时间的循环
C. 人生的短暂
D. 诗人的思考 -
诗中“清净到今生”指的是什么? A. 对世俗的放弃
B. 内心的宁静
C. 成功的修行
D. 对未来的渴望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更侧重于对亲情的怀念。
- 杜甫《月夜忆舍弟》:在对自然的描绘中,流露出对家人的思念与忧愁。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