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白石师(师无名,常居白石谷中,因为号)》

时间: 2025-01-26 05:15:48

白石师何在,师禅白石中。

无情云可比,不食鸟难同。

屦下苍苔雪,龛前瀑布风。

相寻未有计,只是礼虚空。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寄白石师

作者: 姚合 〔唐代〕

原文展示:

白石师何在,师禅白石中。
无情云可比,不食鸟难同。
屦下苍苔雪,龛前瀑布风。
相寻未有计,只是礼虚空。

白话文翻译:

白石师在哪里呢?他在白石山中修禅。
那无情的云与他相比,甚至连不吃鸟的宁静也无法相提并论。
鞋底下的苍苔像雪一样,神龛前的瀑布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我想去寻访他,却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在空虚中致以敬意。

注释:

字词注释:

  • :这里指代隐士或禅师。
  • :一种佛教修行方式,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我觉悟。
  • 无情:指无情的事物,可能是指云的冷漠。
  • :古代的鞋子。
  • 苍苔:青苔,生长在潮湿阴暗处的植物,象征清幽。
  • :佛教或道教的供奉神灵的地方。
  • 虚空:无形无影的状态,象征空灵与无我。

典故解析:

  • “白石师”可能并非指特定人物,而是一种象征,代表隐居于自然中,追求心灵宁静的修行者。
  • 诗中提到的“云”和“鸟”可能象征着世俗的喧嚣与欲望,而“苍苔”和“瀑布”则代表自然的宁静与清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合(约公元780-842年),唐代诗人,字子文,号淇水,来自山西省。姚合的诗风以简洁明了、情感真挚著称,尤以山水田园诗见长。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姚合隐居生活时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唐代,士人多追求仕途,而姚合则选择了隐居,表现出对物质世界的超脱。

诗歌鉴赏:

《寄白石师》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隐士的孤独与宁静。诗的开头“白石师何在”引出了对隐士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探索。接下来的“无情云可比”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的冷漠与超然,暗示修行者寻求的是一种超脱尘世烦恼的心境。

“屦下苍苔雪,龛前瀑布风”描绘了自然中细腻而丰富的意象,苍苔的洁白与瀑布的轻柔形成了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环境的美丽,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清净。

最后一句“相寻未有计,只是礼虚空”更是点明了诗的主题。寻求隐士的过程不仅是身体的追逐,更是心灵的探索,最终达到“虚空”的境地,暗示了对世俗繁华的放下与对内心安宁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白石师何在:问白石师的所在,表现出对隐士的敬仰与向往。
  2. 师禅白石中:说明隐士在白石山中修行,强调了环境的特殊性。
  3. 无情云可比:无情的云与隐士的宁静相比,暗示世俗的冷漠。
  4. 不食鸟难同:隐士的生活方式与世俗生活的对比,显示出他对尘世的超然。
  5. 屦下苍苔雪:描绘自然细节,苍苔的雪白与隐士的清净相映成趣。
  6. 龛前瀑布风:进一步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表现自然之美。
  7. 相寻未有计:表达寻访隐士的无奈,暗示内心的渴望。
  8. 只是礼虚空:最后总结,强调对虚空的礼赞,体现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比作无情,暗示内心的孤独。
  • 对仗:如“屦下苍苔雪,龛前瀑布风”,形成和谐的音律美。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情感,增强了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热爱与对世俗的超脱,体现了在喧嚣中追求内心宁静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石:象征隐士的清净与高洁。
  • :代表世俗的冷漠与无情。
  • 苍苔: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纯真。
  • 瀑布:代表自然的力量与优雅。
  • 虚空:象征心灵的超脱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白石师的居所在哪里? A. 山顶 B. 白石谷中 C. 城市中 D. 流水旁
    答案: B

  2. 诗中提到“无情云可比”,无情的云代表什么? A. 宁静 B. 冷漠 C. 美丽 D. 温暖
    答案: B

  3. “屦下苍苔雪”中的“苍苔”象征什么? A. 喧嚣 B. 纯真 C. 繁华 D. 忧愁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寄白石师》与王维的《鹿柴》都描绘了自然与隐逸生活的主题,但《鹿柴》更多展现了山水的静谧与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寄白石师》则更强调内心的追求与超脱。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姚合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