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曾孙春来问字》

时间: 2025-04-27 12:46:53

不知自年老,曾孙已六龄。

有时来问字,每乐与谈经。

未必聪明质,颇欣壮健形。

儒风称累世,瑞气足盈庭。

意思解释

喜曾孙春来问字

作者: 刘慎荣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不知自年老,曾孙已六龄。
有时来问字,每乐与谈经。
未必聪明质,颇欣壮健形。
儒风称累世,瑞气足盈庭。


白话文翻译:

我自己年纪渐老,却不知曾孙已经六岁。他有时来问我字,我总是乐于和他讨论经书。他也许并不聪明,但身体健壮,形态魁梧。家中儒雅的风气已经延续了几代,瑞祥的气息充满了整个庭院。


注释:

  • 不知自年老: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年老。
  • 曾孙:曾孙子,即子孙的下一代。
  • 六龄:六岁。
  • 问字:询问字的写法或意义。
  • 谈经:讨论儒家的经典书籍。
  • 聪明质:聪明的资质。
  • 壮健形:健壮的身体形态。
  • 儒风:儒家文化的风气。
  • 瑞气:吉祥的气息,预示着好运。

典故解析:

  • 儒风:源自儒家思想,强调文雅、道德和礼仪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性,反映出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 谈经:古代学者常通过讨论经典来传承知识,诗中表现出作者对教育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慎荣(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致力于诗词的创作,擅长表达家族情感和儒家思想,作品常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表现诗人与曾孙之间的亲密关系,体现了家族教育的重要性和文化传承的美德。诗中流露出诗人对家族后辈成长的欣慰与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曾孙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家庭的赞美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开头两句朴实无华,透露出诗人对自己年岁已高的无奈,但随之而来的曾孙问字的场景却让诗人感受到了一种温暖和快乐。诗中不仅有对曾孙聪明质的淡淡自谦,也有对其健康形态的欣赏,反映了作者对后代身心健康的期望。最后两句,诗人以儒风与瑞气总结全诗,强调了文化传承与家庭幸福的密切关系。整首诗简洁而深刻,流露出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对未来的美好祝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不知自年老:表现了诗人对自身老去的无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感慨。
  2. 曾孙已六龄:提到曾孙的年龄,表明了家庭的延续和后辈的成长。
  3. 有时来问字:曾孙求教于诗人,体现了尊重长辈的传统美德。
  4. 每乐与谈经:诗人乐于与曾孙讨论经典,显示出其教育的热情。
  5. 未必聪明质:对曾孙的聪明才智持谦逊态度,反映出对真实能力的重视。
  6. 颇欣壮健形:强调了健康的身体是重要的,显示了对年轻一代的关怀。
  7. 儒风称累世:描绘了家庭中延续的儒家文化氛围。
  8. 瑞气足盈庭:家中充满吉祥之气,象征着幸福美好的未来。

修辞手法:

  • 对偶:诗中多处使用对偶,如“有时来问字,每乐与谈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未必聪明质和壮健形的对比,反映出内在与外在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家庭文化传承和后代成长的深切关注,流露出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家庭幸福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曾孙:象征着家庭的延续和希望。
  • :象征着文化和知识的传承。
  • :代表儒家经典,强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 瑞气:象征着家庭的吉祥和幸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曾孙”指的是谁?

    • A. 诗人的儿子
    • B. 诗人的孙子
    • C. 诗人的曾孙
    • D. 诗人的外孙
  2. 诗人对曾孙的身体状态持什么态度?

    • A. 不在乎
    • B. 欣赏
    • C. 批评
    • D. 忽视
  3. 诗中提到的“儒风”指的是什么?

    • A. 诗人的风格
    • B. 儒家文化的影响
    • C. 生活方式
    • D. 山水风景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表达对国家和家庭的思考。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与家庭情感相呼应。

诗词对比:

  • 《游子吟》:孟郊,描写母爱的深厚,与“喜曾孙”的亲情相似。
  • 《送别》:王之涣,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也可以引申为对家庭成员的怀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刘慎荣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读》
  • 《儒家文化与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