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借子进接䍦》

时间: 2025-01-27 03:19:46

奉借山公旧接䍦,最宜筇杖与荷衣。

习家池上花初盛,醉后多应倒载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借山公旧接䍦,最宜筇杖与荷衣。
习家池上花初盛,醉后多应倒载归。

白话文翻译

我借了山公的旧接䍦(竹制的拐杖),最适合用它来配上筇杖和荷衣。
习家池边的花儿刚刚盛开,醉酒后我想多半会倒载着归来。

注释

  • 奉借:恭敬地借用。
  • 山公:指山中隐士,古时对隐士的称谓。
  • 接䍦:一种竹制的拐杖,常用于行走时支撑。
  • 筇杖:竹制的手杖,古人常用之。
  • 荷衣:指轻便的衣物,古时用于游玩时穿着。
  • 习家:习家池,指某个地方的名字,可能是指习习的地方或习家的人。
  • 倒载归:醉酒后骑在马背上回家,形象地描述醉酒后的情景。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山公”可以联想到道教文化中的隐士形象,代表了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接䍦在古时常被用作隐士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棐(生卒年不详),字子进,号溪山,宋代诗人。他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闻名,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隐士生活,常反映出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借用拐杖时的闲适时光,表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与友人共享美好时光的心情。诗词展现了当时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透过简练的文字却透露出丰厚的意蕴。开头两句描绘了诗人借用山公的竹杖,呼应了他追求隐逸生活的主题。接着,诗人通过“习家池上花初盛”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意象鲜活,令人心生向往。最后一句“醉后多应倒载归”则引发了对醉酒后恣意而归的悠然自得的联想,勾勒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渴望。

诗词解析

  • 奉借山公旧接䍦:诗人向山中隐士借用竹杖,表现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 最宜筇杖与荷衣:将此拐杖与筇杖、荷衣相结合,体现了诗人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 习家池上花初盛:描绘春天的生机,营造出一种美好的氛围,反映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醉后多应倒载归:表现了诗人醉酒后的洒脱,展现出一种随性而为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筇杖”与“荷衣”相对,营造出和谐的韵律感。
  • 意象:使用自然景物(花、池)表达情感,象征着生机与自由。
  • 比喻:将生活状态与醉酒形象结合,生动地表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一种洒脱自由的生活态度,反映了对社会纷扰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 接䍦:象征隐逸与超然,表达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 :象征春天与生命,传达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情感。
  • 醉酒:象征一种洒脱的生活状态,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随性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借用的是什么?

    • A. 竹杖
    • B. 筇杖
    • C. 荷衣
    • D. 接䍦
  2. “习家池上花初盛”中“花”象征了什么?

    • A. 生命
    • B. 遗忘
    • C. 忘记
    • D. 哀伤
  3. 诗中的“醉后多应倒载归”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 A. 忧愁
    • B. 洒脱
    • C. 失落
    • D. 忙碌

答案

  1. D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洒脱的生活态度,但更强调孤独与高远的情感。
  • 王维《山居秋暝》:与本诗在对隐逸生活的描绘上有相似之处,但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写与人文情感的交融。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十九首》
  • 《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