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常熟县》

时间: 2025-01-11 12:33:08

望齐门北水潆洄,信宿扁舟荡桨来。

乌目山高临雉堞,桃源涧仄逼城隈。

多情幽鸟迎人语,无数闲花傍路开。

好景赏心难自遣,不妨携杖更登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常熟县
作者:王鸿绪 〔清代〕

望齐门北水潆洄,
信宿扁舟荡桨来。
乌目山高临雉堞,
桃源涧仄逼城隈。
多情幽鸟迎人语,
无数闲花傍路开。
好景赏心难自遣,
不妨携杖更登台。


白话文翻译:

在齐门北边,河水波光粼粼,
昨夜在这里停留的小舟正在荡桨而来。
乌目山高耸,俯视着城墙,
桃源涧狭窄,逼近了城的边缘。
情感丰富的幽鸟在迎接我的到来,
路旁的闲花开得繁多。
美好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却难以自已,
不如带上拐杖再去登高望远。


注释:

  • 潆洄:水波荡漾的样子。
  • 信宿:昨夜住宿。
  • 扁舟:小船,通常指轻便的小舟。
  • 乌目山:山名,因其形状或色泽而得名。
  • 雉堞:古代城墙上用来防御的部分,这里指代城墙。
  • 桃源涧:桃花源,隐喻理想的生活境地。
  • 幽鸟:指情感丰富的鸟儿,表现出对自然的感悟。
  • 闲花:开得随意、无拘无束的花朵。

典故解析:

“桃源”典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理想的生活场所,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鸿绪(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生于江苏常熟。他以诗歌见长,善于描写自然景色,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和谐美。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鸿绪游历常熟县时,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愉悦,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过常熟县》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与心境的诗作。诗中,王鸿绪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齐门北的水面、乌目山的高耸、桃源涧的幽静,呈现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开篇以“望齐门北水潆洄”引入,清澈的水面给人以宁静的感受,随即“信宿扁舟荡桨来”则勾勒出诗人在自然中流连的情景。诗中多情的鸟儿与路旁闲花的描写,不仅增添了生动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欢快。结尾两句“好景赏心难自遣,不妨携杖更登台”,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留恋,以及想要更深入体验自然之美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思,既有对当下美好的享受,又蕴含着对未来的无限期待。这种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真挚情感,正是王鸿绪诗作的魅力所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望齐门北水潆洄”:描绘诗人远望北边的水面,水波荡漾,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2. “信宿扁舟荡桨来”:诗人昨夜在舟中住宿,现在小舟荡漾而来,表现出一种轻松自在的状态。
  3. “乌目山高临雉堞”:乌目山高耸,俯瞰着古城墙,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4. “桃源涧仄逼城隈”:桃源涧狭窄地逼近城边,暗示着美好境地与现实生活的接近。
  5. “多情幽鸟迎人语”:情感丰富的鸟儿欢迎诗人的到来,增添生动的气息。
  6. “无数闲花傍路开”:路旁盛开的花朵,表现出自然的丰盈与美丽。
  7. “好景赏心难自遣”:美景让人心情愉悦,却又难以自我放纵,表达了对美好的留恋。
  8. “不妨携杖更登台”:不如带上拐杖再去登高,鼓励人们继续探索美好的事物。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桃源”比作理想生活的象征。
  • 拟人:将鸟儿赋予情感,表现出对人的迎接。
  • 对仗:如“多情幽鸟迎人语,无数闲花傍路开”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慨,展现了人们在享受美好景色时的愉悦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流动与变化,代表自然的灵动。
  • :象征坚固与永恒,代表自然的力量。
  • :象征自由与灵性,表现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象征美丽与生命,体现自然的丰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乌目山”是指什么?

    • A. 高耸的山
    • B. 低矮的丘陵
    • C. 湖泊
  2. “桃源涧”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理想的生活境地
    • B. 历史遗迹
    • C. 商业繁华
  3. 诗人希望在欣赏美景时做什么?

    • A. 立即离开
    • B. 继续探索
    • C. 停止思考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两者都描写了自然景色,但王维的诗更注重山水的静谧,而王鸿绪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和情感的流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王鸿绪诗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