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舍作》

时间: 2025-01-11 15:10:42

燕山归来头已白,自笑客中仍作客。

此生悲欢不可料,况复吾年过半百。

故人惊我酒尚狂,为洗瓶罍贮春色。

酒阑人散月盈庭,静听清渠流㶁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燕山归来头已白,自笑客中仍作客。
此生悲欢不可料,况复吾年过半百。
故人惊我酒尚狂,为洗瓶罍贮春色。
酒阑人散月盈庭,静听清渠流㶁㶁。


白话文翻译:

我从燕山回来,头发已经变白,自己却在这客居之地依然觉得是个客人。
这一生的悲欢离合是无法预料的,更何况我已经过了半百之年。
老朋友惊讶于我仍然喝得酩酊大醉,要为我洗净酒瓶,贮存春天的色彩。
酒宴结束,人们散去,月光洒满庭院,我静静地听着小溪水潺潺而流。


注释:

  • 燕山:指位于今河北、北京一带的山脉,象征作者的归途。
  • 头已白:指年岁已高,白发苍苍。
  • 自笑客中仍作客:自嘲在外居住,依然感觉是外人。
  • 悲欢不可料:人生的悲伤与快乐是难以预知的。
  • 瓶罍:饮酒的器具,指酒瓶。
  • 月盈庭:月光洒满庭院。
  • 清渠流㶁㶁:形容水流潺潺的声音。

典故解析:

  • 燕山:古代多次提及,常与归乡或旅途相关。
  • 客中作客:表达游子在外漂泊的心情,反映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宇文虚中,宋代诗人,以词风清新见长,擅长抒情,常在诗中表达对人生、自然的思考。其作品多描绘生活中的点滴,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该诗作写于作者年长之时,感慨人生的无常与孤独,反映了个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还舍作》是一首充满人生哲思的诗,诗人在作品中以自我体验为基础,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开篇便以“燕山归来头已白”开场,直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年长者的视角,反映出时光的流逝和白发的沧桑感。接着,诗人自嘲“自笑客中仍作客”,在这句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对生活境遇的无奈与接受,游子在外的孤独感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此生悲欢不可料”一句,哲理更为深刻,诗人意识到人生如梦,悲欢离合是无法预知的。这种对人生无常的洞察,给人以深思,让人产生共鸣。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提到与故人相聚的欢愉,虽然“酒尚狂”,但却为“贮春色”,意在珍视当下的快乐,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最后的“酒阑人散月盈庭”意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惆怅的氛围,让人浮想联翩,似乎在诉说着人们在欢聚过后孤独的思考。整首诗在感情上呈现出一种深沉而丰富的层次,既有对生命的感慨,也有对友谊的珍惜,充分展示了宋代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和高尚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燕山归来头已白:表达了作者年长,经历了长途跋涉。
  2. 自笑客中仍作客:自嘲自己在他乡漂泊的状态。
  3. 此生悲欢不可料:感叹人生的不可预测性。
  4. 况复吾年过半百:强调自己年事已高,感慨更深。
  5. 故人惊我酒尚狂:朋友对其饮酒过量的惊讶。
  6. 为洗瓶罍贮春色:朋友为他准备酒,象征珍惜当下的快乐。
  7. 酒阑人散月盈庭:酒宴结束后的孤独与宁静。
  8. 静听清渠流㶁㶁:在安静的环境中,倾听溪水流动的声音,反映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比:年轻时与年老的对比,突显生命的流逝。
  • 拟人:如“清渠流㶁㶁”,用声音描绘自然,增强画面感。
  • 比喻:用“春色”象征美好时光,表达珍惜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强调珍惜当下以及与友人相聚的幸福时光,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深刻思考和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意象分析:

  • 燕山:象征归乡,代表经历与思考。
  • 白发:象征年老与智慧,反映生命的经历。
  • :象征欢聚与快乐,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 月光:象征宁静与孤独,反映心境的变化。
  • 清渠:象征自然的流动与生命的延续,给予人思考与反省的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燕山”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南山
    • B. 北方的山脉
    • C. 西部的山脉
  2. “自笑客中仍作客”表达的情感是?

    • A. 自豪
    • B. 无奈与孤独
    • C. 欢喜
  3. 诗人在酒阑人散后静听什么?

    • A. 风声
    • B. 鸟鸣
    • C. 清渠流声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酒的热爱与对人生的豪情,展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情感基调。
  • 苏轼《水调歌头》:在对时光流逝的思考中,展现了更为宽广的视野和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还舍作》的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