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平辽碑》
时间: 2025-01-26 04:41:39意思解释
题平辽碑
作者:宇文虚中 〔宋代〕
类型:古诗词
原文展示
十丈丰碑势倚空,风云犹忆下辽东。
百年功业秦皇帝,一代文章太史公。
石断云鳞秋雨后,苔封鳌背夕阳中。
行人立马空惆怅,禾黍离离满故宫。
白话文翻译
这座高达十丈的丰碑雄伟地屹立在空中,风云仍然记得它的起源在辽东。
百年间,秦皇帝的功业赫赫,太史公的文章流传千古。
秋雨过后,石头上断裂的云纹宛如龙鳞,苔藓覆盖在夕阳下的鳌背上。
旅人立马空自惆怅,故宫的禾黍已长得稀疏。
注释
字词注释
- 十丈:丈为古代长度单位,十丈即十倍于丈,形容碑的高大。
- 丰碑:指的是伟大的纪念碑,象征历史的功绩。
- 辽东:古地名,今辽宁省一带,指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
- 秦皇帝:即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皇帝。
- 太史公:指司马迁,著名的历史学家,撰写《史记》。
- 石断云鳞:形容碑石上裂纹如云朵和龙鳞,意象生动。
- 苔封鳌背:苔藓覆盖在石头上,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禾黍离离:指稻谷和黍米分散,表现了秋收的情景与故宫的荒凉。
典故解析
- 秦皇帝和太史公均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分别代表着国家的建立与历史的记录,象征着传承与荣耀。
- 辽东的提及,则是对历史背景的呼应,反映了地理与历史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宇文虚中,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常体现出深厚的历史感与社会责任感,风格典雅而含蓄。
创作背景
《题平辽碑》创作于宋代,这一时期国家稳定,文化繁荣,诗人借碑传情,感慨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渺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平辽碑为题,开篇即描绘出丰碑的雄伟气势,表现了历史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通过十丈的高度,诗人引导读者思考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接着,诗中提到的秦皇帝和太史公不仅是历史人物的象征,其功业与文字的传承更是对后世的启示,体现了对历史的敬仰与追思。
在意象上,诗人运用“石断云鳞”与“苔封鳌背”的对比,既表现了自然的变化,也隐喻着历史的遗存与时间的无情。通过细腻的描绘,诗人表达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惆怅与感慨,旅人的立马不禁让人联想到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历史的沉思,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
整首诗在历史与个人情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透过丰碑的象征,诗人引导读者思考历史的意义与个人的归属,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丈丰碑势倚空:形容丰碑高大,犹如直立于天空,给人以震撼之感。
- 风云犹忆下辽东:风云变幻中,仍然能记得辽东的历史渊源,强调历史的流转与记忆的恒久。
- 百年功业秦皇帝:秦始皇的伟大成就是百年历史的缩影,表现出历史的厚重。
- 一代文章太史公:指司马迁的《史记》,强调文字的力量与历史的传承。
- 石断云鳞秋雨后:秋雨后的景象,石头裂纹如云,表现自然的神秘与历史的沧桑。
- 苔封鳌背夕阳中:苔藓覆盖在石鳌上,夕阳下的景象,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沉淀。
- 行人立马空惆怅:旅人停马,感到失落与惆怅,表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故乡的怀念。
- 禾黍离离满故宫:描绘故宫里禾黍稀疏的景象,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与繁华的凋零。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石断云鳞”,用自然景象比喻历史的裂痕与沧桑。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美感。
- 意象:丰碑、秦皇、太史公等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历史与文化的交响。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丰碑的描绘与历史人物的回顾,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与对个人渺小的感慨,体现了历史的厚重与时间的无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丰碑:象征伟大的成就与历史的见证。
- 辽东:代表历史的发源地与文化的根基。
- 秦皇帝、太史公:历史的象征,代表了国家的力量与文化的传承。
- 秋雨、夕阳:自然景象,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沧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丰碑”象征什么?
a) 个人成就
b) 历史的见证
c) 自然景观 -
“禾黍离离满故宫”中的“禾黍”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丰收的象征
c) 两者皆是 -
诗中提到的两位历史人物是谁?
a) 唐太宗与李白
b) 秦始皇与司马迁
c) 汉武帝与杜甫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同样体现了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
- 王之涣《登鹳雀楼》:表达了对自然与历史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宋代的《题平辽碑》与唐代的《登高》,都表现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但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前者更多地关注历史的沉淀与个人的渺小,后者则侧重于对自然的赞美与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 诗词相关的经典文献、研究文章和书籍。
- 《宋诗三百首》: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宋代诗作。
- 《史记》:司马迁的经典之作,了解历史背景的重要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