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田园杂兴三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1 10:05:04

昨夜西郊雷隐鸣,金穰检历兆秋成。

枪旗味向茶畦蓄,饼饵香从麦陇生。

拂去梁尘招燕乳,拨开檐网看蜂营。

谁家子女群喧笑,竞学卖花吟叫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昨夜西郊雷隐鸣,金穰检历兆秋成。
枪旗味向茶畦蓄,饼饵香从麦陇生。
拂去梁尘招燕乳,拨开檐网看蜂营。
谁家子女群喧笑,竞学卖花吟叫声。

白话文翻译:

昨夜在西郊隐约听到雷声,金色的稻穗预示着丰收的秋天即将来临。
枪旗的香味飘向茶畦,饼干的香味从麦田里散发出来。
我拂去屋梁上的灰尘,招来燕子筑巢,拨开屋檐的网子,看到蜂群在忙碌。
不知哪个家庭的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争着模仿卖花的吟唱声。

注释:

  • 隐鸣:隐约的鸣叫声,形容雷声不甚明显。
  • 金穰:金色的稻穗,象征丰收。
  • 枪旗:指一种农作物的香气,可能是指麦子等。
  • 饼饵:指用小麦做的食物,香气扑鼻。
  • 梁尘:屋梁上的灰尘,代表尘世的喧嚣。
  • 燕乳:燕子筑巢,可能与春天的来临有关。
  • 蜂营:蜂群的巢穴,描绘了自然的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戴东老,名戴复古,字东老,宋代诗人,擅长田园诗,作品多描绘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春日,正值农忙时节,诗人通过描绘田园的景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与人们的欢乐。

诗歌鉴赏:

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春日气息,展现了田园生活的生动场景。开头两句通过雷声和丰收的稻穗,营造出一种预示秋天丰收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农作物丰收的期待。接下来的两句,将注意力转向田间的香气,展现了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这里的“枪旗味向茶畦蓄”,不仅是对自然气息的描绘,同时也暗示了农田中生机勃勃的景象。

而后两句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燕子筑巢、蜜蜂忙碌,体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最后一句“谁家子女群喧笑”则突出人们的欢乐,孩子们的嬉笑声让这幅田园画面更加生动,展现了家庭的温馨与生活的乐趣。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更通过具体的事物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昨夜西郊雷隐鸣:描绘夜晚的雷声,暗示春天的来临。
    • 金穰检历兆秋成:通过丰收的预示,表达对未来的期待。
    • 枪旗味向茶畦蓄:香气的描写,显示出田园的丰盈。
    • 饼饵香从麦陇生:小麦的香味,展现日常生活的美好。
    • 拂去梁尘招燕乳: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展现春天的生机。
    • 拨开檐网看蜂营:细致描写,展示自然的繁忙。
    • 谁家子女群喧笑:孩子的笑声传递出生活的快乐。
    • 竞学卖花吟叫声:孩子们的嬉戏,体现出生活的乐趣。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金穰”象征着丰收。
    • 拟人:燕子和蜜蜂的活动赋予生命,体现自然的生机。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现了对春天田园生活的热爱,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雷声:象征春天的到来和变化。
  • 金穰:代表着丰收与希望。
  • 香气:表现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 燕子与蜜蜂: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金穰”象征什么?

    • A. 雨水
    • B. 丰收
    • C. 农具
  2. 诗人通过什么描绘春天的生机?

    • A. 燕子和蜜蜂
    • B. 霜雪
    • C. 秋风
  3. 诗中孩子们在干什么?

    • A. 学习
    • B. 唱歌
    • C. 争着模仿卖花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陶渊明:同样描绘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 《春晓》孟浩然:表现春天的美丽与生机。

诗词对比

  • 与陶渊明的田园诗相比,戴东老的作品更为具体细腻,描绘了更多的生活细节与人情味。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了解更多宋代诗人的作品。
  • 《古诗词鉴赏》:提供古诗词的分析与解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