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城坐雨》
时间: 2025-01-27 04:00: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城坐雨 李梦阳 〔明代〕
河外孤城枕草莱,绝边风雨送愁来。 一秋穿堑兵多死,十月烧荒将未回。 往事空馀元昊骨,壮心思上李陵台。 朝庭遣使吾何补,白面渐非济世才。
白话文翻译:
河外的孤城依傍着荒草,边疆的遥远风雨带来了忧愁。 整个秋天士兵们穿越壕沟,许多人牺牲,十月里烧荒的将领还未归来。 过去的往事只剩下元昊的遗骨,壮志未酬的心思向往着李陵台。 朝廷派遣使者,我又能做些什么补救呢?我这白面书生渐渐觉得自己不是救世的材料。
注释:
- 河外孤城:指边疆的孤立城池。
- 枕草莱:依傍着荒草,形容城池的荒凉。
- 绝边风雨:极远边疆的风雨,象征边疆的艰苦。
- 穿堑:穿越壕沟,指军事行动。
- 烧荒:古代边防的一种措施,烧毁边疆的草木以防敌军藏匿。
- 元昊骨:指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遗骨,象征过去的辉煌与现在的衰败。
- 李陵台:古代名将李陵的纪念台,象征壮志未酬。
- 朝庭遣使:朝廷派遣使者,指朝廷的行动。
- 白面渐非济世才: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渐渐觉得自己不是能够救世的材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梦阳(1473-1530),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号空同子,江西南昌人。他的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沉郁顿挫,尤以边塞诗著称。此诗反映了作者对边疆战事的忧虑和对自身无力改变现状的自嘲。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当时边疆战事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作者通过描绘边疆孤城的荒凉和战事的残酷,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身无力改变现状的自嘲。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孤城的荒凉景象和战事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诗中“河外孤城枕草莱”一句,以荒凉的景象开篇,奠定了全诗的忧郁基调。“一秋穿堑兵多死,十月烧荒将未回”则进一步以具体的战事细节,展现了边疆的艰苦和士兵的牺牲。后两句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提及,表达了作者对壮志未酬的感慨和对自身无力改变现状的自嘲。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河外孤城枕草莱”:描绘边疆孤城的荒凉景象,以荒草为背景,突出了孤城的孤立无援。
- “绝边风雨送愁来”:以风雨象征边疆的艰苦,送来的是无尽的忧愁。
- “一秋穿堑兵多死”:具体描绘战事的残酷,士兵们在秋天穿越壕沟,许多人牺牲。
- “十月烧荒将未回”:烧荒是古代边防的一种措施,将领还未归来,暗示战事的持续和将领的辛劳。
- “往事空馀元昊骨”: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提及,表达了过去的辉煌与现在的衰败。
- “壮心思上李陵台”:壮志未酬的心思向往着李陵台,表达了对壮志未酬的感慨。
- “朝庭遣使吾何补”:朝廷派遣使者,作者自问自己又能做些什么补救。
- “白面渐非济世才”: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渐渐觉得自己不是能够救世的材料。
修辞手法:
- 比喻:“绝边风雨送愁来”中的“风雨”比喻边疆的艰苦。
- 对仗:“一秋穿堑兵多死,十月烧荒将未回”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象征:“河外孤城枕草莱”中的“孤城”象征边疆的孤立无援。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边疆战事的忧虑和对自身无力改变现状的自嘲。通过描绘边疆孤城的荒凉景象和战事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自身无力改变现状的自嘲。
意象分析:
- 孤城:象征边疆的孤立无援。
- 风雨:象征边疆的艰苦。
- 穿堑:象征战事的残酷。
- 烧荒:象征边防的措施。
- 元昊骨:象征过去的辉煌与现在的衰败。
- 李陵台:象征壮志未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河外孤城枕草莱”中的“枕草莱”是什么意思? A. 依傍着荒草 B. 枕着草地睡觉 C. 草地上有枕头 D. 草地很荒凉 答案:A
-
诗中“一秋穿堑兵多死”中的“穿堑”是什么意思? A. 穿越壕沟 B. 穿衣服 C. 穿越山谷 D. 穿越河流 答案:A
-
诗中“往事空馀元昊骨”中的“元昊骨”指的是什么? A. 元昊的遗骨 B. 元昊的骨头 C. 元昊的墓地 D. 元昊的遗物 答案:A
-
诗中“壮心思上李陵台”中的“李陵台”是什么? A. 李陵的纪念台 B. 李陵的墓地 C. 李陵的家 D. 李陵的战场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反映了边疆战事的残酷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杜甫的《兵车行》:通过描绘战车的景象,反映了战事的残酷和对士兵的同情。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与李梦阳的《夏城坐雨》:两者都反映了边疆战事的残酷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王昌龄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士兵的同情,而李梦阳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身无力改变现状的自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李梦阳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边塞诗选》:收录了多首边塞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边塞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