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开元寺塔》

时间: 2025-02-04 16:21:56

开元寺里七重塔,遥对方山影拟齐。

杂俗人看离世界,

孤高僧上觉天低。

唯堪片片紫霞映,不与濛濛白雾迷。

心若无私罗汉在,参差免向日虹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福州开元寺塔 周朴 〔唐代〕 开元寺里七重塔,遥对方山影拟齐。 杂俗人看离世界,孤高僧上觉天低。 唯堪片片紫霞映,不与濛濛白雾迷。 心若无私罗汉在,参差免向日虹西。

白话文翻译:

在开元寺里有一座七层高的塔,远远地与方山的影子相映成趣。 世俗之人看着它仿佛离开了尘世,而孤高的僧人站在上面感觉天空都变低了。 只有那片片紫霞与之相映,不会被朦胧的白雾所迷惑。 如果心中无私,那么罗汉就在,参差不齐的景象也不会向着日落的方向倾斜。

注释:

  • 七重塔:指塔有七层,是佛教建筑的一种。
  • 方山:指福州附近的一座山。
  • 杂俗人:指普通人,与僧人相对。
  • 孤高僧:指高僧,修行高深。
  • 紫霞:紫色的云霞,常用来形容美丽的景象。
  • 濛濛白雾:朦胧的白色雾气。
  • 罗汉:佛教中的高级果位,指修行达到一定境界的僧人。
  • 参差:不整齐,这里指景象的变化。
  • 日虹西:日落时的彩虹,这里比喻世俗的诱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朴,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这首诗描绘了福州开元寺塔的景象,通过对比世俗与僧人的视角,表达了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意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周朴游历福州时所作,通过对开元寺塔的描绘,表达了对佛教修行境界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开元寺塔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向往。诗中“杂俗人看离世界,孤高僧上觉天低”一句,巧妙地对比了世俗之人与高僧的不同视角,表达了高僧超然物外的心境。而“唯堪片片紫霞映,不与濛濛白雾迷”则进一步以自然景象比喻高僧的心境,紫霞象征着纯净与美丽,白雾则象征着世俗的迷惑。最后两句“心若无私罗汉在,参差免向日虹西”强调了无私心境的重要性,只有心中无私,才能免受世俗诱惑的影响,保持心灵的纯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开元寺里七重塔,遥对方山影拟齐。
    • 描绘了开元寺塔的壮观景象,与远处的方山相映成趣。
  2. 杂俗人看离世界,孤高僧上觉天低。
    • 对比了世俗之人与高僧的不同视角,表达了高僧超然物外的心境。
  3. 唯堪片片紫霞映,不与濛濛白雾迷。
    • 以自然景象比喻高僧的心境,紫霞象征着纯净与美丽,白雾则象征着世俗的迷惑。
  4. 心若无私罗汉在,参差免向日虹西。
    • 强调了无私心境的重要性,只有心中无私,才能免受世俗诱惑的影响,保持心灵的纯净。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杂俗人”与“孤高僧”的对比,突出了高僧的超然心境。
  • 比喻:用“紫霞”和“白雾”比喻高僧的心境和世俗的迷惑。
  • 象征:“罗汉”象征着修行的高境界,“日虹西”象征着世俗的诱惑。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通过对开元寺塔的描绘和对比世俗之人与高僧的视角,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修行境界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

意象分析:

  • 七重塔:象征着佛教的庄严与高深。
  • 方山: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壮美。
  • 紫霞:象征着纯净与美丽。
  • 白雾:象征着世俗的迷惑。
  • 罗汉:象征着修行的高境界。
  • 日虹西:象征着世俗的诱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七重塔”指的是什么? A. 塔有七层 B. 塔有七种颜色 C. 塔有七种功能 答案:A

  2. “孤高僧上觉天低”表达了什么? A. 高僧感觉天空很低 B. 高僧感觉自己很高 C. 高僧感觉天空很近 答案:C

  3. “唯堪片片紫霞映”中的“紫霞”象征什么? A. 世俗的迷惑 B. 纯净与美丽 C. 修行的高境界 答案:B

  4. “心若无私罗汉在”中的“罗汉”象征什么? A. 修行的高境界 B. 世俗的诱惑 C. 纯净与美丽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望岳》: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表达了对壮丽山河的赞美。

诗词对比:

  • 周朴的《福州开元寺塔》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周朴的诗更多地融入了佛教的修行境界。
  • 周朴的《福州开元寺塔》与杜甫的《望岳》:两者都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象,但周朴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周朴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