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思》

时间: 2025-02-04 14:37:56

年高来远戍,白首罢干戎。

夜色蓟门火,秋声边塞风。

碛浮悲老马,月满引新弓。

百战阴山去,唯添上将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边思 周朴 〔唐代〕 年高来远戍,白首罢干戎。 夜色蓟门火,秋声边塞风。 碛浮悲老马,月满引新弓。 百战阴山去,唯添上将雄。

白话文翻译:

年岁已高来到遥远的边疆戍守,白发苍苍终于结束了军旅生涯。 夜晚的蓟门火光映照,秋风中传来边塞的声响。 沙漠中漂浮着老马的悲哀,月光下拉满了新弓。 经历了无数次战斗前往阴山,只为增添上将的威名。

注释:

  • 年高:年纪大。
  • 远戍:远离家乡的边防。
  • 白首:白发,指年老。
  • 罢干戎:结束军旅生活。
  • 蓟门火:蓟门关的火光,指边防的灯火。
  • 秋声:秋天的风声。
  • 碛浮:沙漠上的漂浮感。
  • 悲老马:老马的悲哀,比喻老兵的悲凉。
  • 月满引新弓:月光下拉满新弓,准备战斗。
  • 百战:多次战斗。
  • 阴山:古代边塞的象征。
  • 上将雄:上将的威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朴,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争场景,风格沉郁悲壮。这首《边思》描绘了一位老兵在边塞的最后时光,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英雄主义的赞颂。

创作背景: 唐代边塞诗盛行,诗人多以边塞生活为题材,反映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悲壮。周朴的这首诗可能是在边塞生活或听闻边塞故事后有感而作,旨在表达对老兵的敬意和对战争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年迈的边塞老兵的形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悲壮。诗中“年高来远戍,白首罢干戎”直接点明了老兵的年龄和军旅生涯的结束,而“夜色蓟门火,秋声边塞风”则通过景色的渲染,增强了边塞的孤寂和凄凉。后两句“碛浮悲老马,月满引新弓”巧妙地运用比喻和拟人,将老兵的悲哀与老马的漂浮感相联系,同时又展现了老兵不减当年的英勇。最后“百战阴山去,唯添上将雄”总结了老兵一生的战斗经历,强调了英雄主义的主题。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是对边塞生活和战争主题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年高来远戍,白首罢干戎”:诗人以直接的叙述方式,描绘了一位年迈的士兵来到遥远的边疆戍守,最终结束了他的军旅生涯。这里的“年高”和“白首”都强调了士兵的年龄和经历。
  2. “夜色蓟门火,秋声边塞风”:通过描绘夜晚的蓟门火光和秋风中的边塞声响,诗人营造了一种孤寂和凄凉的氛围,增强了边塞的特色。
  3. “碛浮悲老马,月满引新弓”:诗人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将老兵的悲哀与老马的漂浮感相联系,同时又展现了老兵在月光下拉满新弓的英勇形象。
  4. “百战阴山去,唯添上将雄”:最后两句总结了老兵一生的战斗经历,强调了他在无数次战斗中只为增添上将的威名,体现了英雄主义的主题。

修辞手法:

  • 比喻:“碛浮悲老马”中,老马的漂浮感比喻老兵的悲哀。
  • 拟人:“月满引新弓”中,月光下拉满新弓的动作赋予了老兵英勇的形象。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年高”对“白首”,“夜色”对“秋声”,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边塞生活和战争的深刻反思,以及对英雄主义的赞颂。通过描绘一位年迈的边塞老兵的形象,诗人表达了对战争的残酷和士兵悲壮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强调了英雄主义的精神。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蓟门火”、“边塞风”、“碛浮”、“老马”、“月满”、“新弓”、“阴山”。
  • 详细解释: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边塞的孤寂和凄凉氛围,以及老兵的悲哀和英勇形象。例如,“蓟门火”和“边塞风”增强了边塞的特色,“碛浮”和“老马”比喻老兵的悲哀,“月满”和“新弓”展现了老兵的英勇。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白首罢干戎”中的“白首”指的是什么? A. 白发 B. 白头鹰 C. 白日
    2. “夜色蓟门火”中的“蓟门”是指什么? A. 地名 B. 人名 C. 动物名
    3. “碛浮悲老马”中的“碛浮”是什么意思? A. 沙漠漂浮 B. 石头浮动 C. 水波浮动
    4. “月满引新弓”中的“月满”是什么意思? A. 月亮圆满 B. 月亮升起 C. 月亮落下
    5. “百战阴山去”中的“阴山”是指什么? A. 山名 B. 地名 C. 人名

答案:1. A 2. A 3. A 4. A 5.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王昌龄的《出塞》、王之涣的《凉州词》。
  • 诗词对比:王昌龄的《出塞》和王之涣的《凉州词》都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与周朴的《边思》相比,它们同样描绘了边塞的孤寂和士兵的悲壮,但在表达方式和情感上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 推荐书目:《全唐诗》、《中国古代边塞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