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赵佥判美任与辐二首
底事三年里,才膺两荐书。
邦侯辨宝晚,使者设罗疎。
知己初何计,能官自有余。
汉庭今欠者,子政与朱虚。
白话文翻译:
这三年来,我到底做了什么呢?才获得了两次荐举的机会。
地方的领导在辨别人才时总是晚些,而使者们设下的罗网却是稀疏的。
我对知己的计划又能怎么安排呢?若有官职,必定还是有余力的。
如今汉朝缺少那些人材,像子政与朱虚一样的人才。
注释:
字词注释:
- 底事:何事,表示疑问。
- 才膺:获得,接受的意思。
- 荐书:荐举的书信。
- 邦侯:地方的统治者。
- 辨宝:辨别人才或珍宝。
- 罗疎:设置的网很稀疏,暗指人才的选拔不够严谨。
- 知己:志同道合的人。
- 能官:能担任官职。
- 汉庭:汉朝的朝廷。
- 欠者:缺乏的人才。
- 子政与朱虚:指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代表优秀的人才。
典故解析:
- 子政:即平原君赵胜,汉代的名将,代表着贤良之士。
- 朱虚:朱虚是汉代的名士,象征有才华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勉,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诗词闻名,擅长抒情和写景,作品中常带有对社会的思考和对友人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与友人赵佥判分别之际,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与对人生前途的思考。诗中流露出对当时人才选拔机制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希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友人的祝福。开篇的“底事三年里”引发读者对时间的思考,作者在短短三年内虽有荐书,却对自身的成就感到不安。接着,诗人借“邦侯辨宝晚”表达对人才选拔的不满,认为地方官员在辨别人才时显得迟钝,反映出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与人才流失的现象。
在“知己初何计,能官自有余”一句中,诗人展现了对未来的迷茫,尽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对于如何谋求更好的发展仍然无从下手,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渴望。最后,提到汉朝缺少像子政与朱虚这样的人才,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不满与期望。
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情感真挚,反映出作者对社会、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与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底事三年里:三年间我到底做了什么,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反思。
- 才膺两荐书:虽然获得了两次荐举,但内心的不安和对未来的迷茫依然存在。
- 邦侯辨宝晚:地方官员在选拔人才时往往反应迟钝,暗指社会对人才的忽视。
- 使者设罗疎:使者的选拔机制不够严密,表示对人才选拔制度的不满。
- 知己初何计:对志同道合者的未来规划感到迷茫。
- 能官自有余:即使有机会,但也难以施展才华。
- 汉庭今欠者:汉朝缺少人才,反映出作者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底事”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强了表达的深度。
- 象征:子政与朱虚分别象征着理想中的人才,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祝福,表达了对人生际遇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反映出作者对人才流失的忧虑与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荐书:象征着机会与希望。
- 邦侯:代表地方权力与人才选拔。
- 知己:象征志同道合的朋友与支持。
- 汉庭:历史的回顾,代表对人才的渴望与缺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底事三年里”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迷茫
C. 愤怒
D. 平静 -
“邦侯辨宝晚”中“晚”字的含义是?
A. 迟钝
B. 晚间
C. 缺少
D. 重要 -
诗中提到的“子政与朱虚”象征着什么?
A. 权力
B. 财富
C. 人才
D. 友谊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赠花卿》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比较姚勉与杜甫在对人才的思考与社会的批判上,姚勉更侧重于个人的迷茫与不安,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动荡与人才的流失,反映出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姚勉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