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希圣归兴国赴举》

时间: 2025-02-04 15:48:54

之子趣装归,占黄已在眉。

雕虫观暇日,荐鹗信秋期。

喜有传衣钵,惭无助鼓旗。

捷书来报我,端的菊花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王希圣归兴国赴举
作者: 姚勉 〔宋代〕

之子趣装归,占黄已在眉。
雕虫观暇日,荐鹗信秋期。
喜有传衣钵,惭无助鼓旗。
捷书来报我,端的菊花时。

白话文翻译

这位年轻人急着回家去参加考试,眉头上已是黄昏的颜色。
闲暇时我在观赏那些精致的小虫,仿佛在等待着秋天的信使。
我高兴地接过了传承的衣钵,但感到羞愧的是没有人来助我一臂之力。
刚收到捷报,确实是在菊花盛开的时节。

注释

字词注释

  • 之子:指代年轻人或朋友。
  • 趣装:急于回家。
  • 占黄:指眉头的颜色,形容即将入秋。
  • 雕虫:指小虫,象征细微的事物。
  • 荐鹗:提到一种鸟,暗示秋季的到来。
  • 传衣钵:比喻传承的学问或技艺。
  • 助鼓旗:意指帮助的人,鼓舞士气。
  • 捷书:好消息的书信。
  • 菊花时:指菊花盛开的季节,象征着丰收和美好时光。

典故解析

  • “传衣钵”:源自佛教,指传授教义或技艺的责任。
  •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菊花象征高洁、坚韧,常与秋季相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勉,宋代诗人,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人情世态和自然风光。其作品多反映当时社会的生活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送别朋友王希圣时,王希圣即将返回故乡参加科举考试,诗中流露出对朋友的祝福和对前途的期许,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惆怅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送别友人的场景,流露出诗人对朋友前途的祝福以及对自己处境的感慨。首句“之子趣装归”,让人感受到友人归乡的急切和期待,而“占黄已在眉”则隐含着时光的流逝和季节的变换,暗示着人生的无常。接下来的“雕虫观暇日”描绘了诗人在闲暇时的沉思,转而提到“荐鹗信秋期”,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展现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伤与对未来的期待。

诗的最后两句“喜有传衣钵,惭无助鼓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欣慰和对自身局限的自省,虽有传承的学问,但缺乏助力的支持,流露出一种孤独感与无奈。而“捷书来报我,端的菊花时”则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和希望,暗示着在艰辛中仍有美好等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之子趣装归”:描写友人急于回乡的情景,显示出对未来的期盼。
  2. “占黄已在眉”:通过色彩暗示季节的变换,带有一种时光荏苒的感慨。
  3. “雕虫观暇日”:表达闲暇时对细微事物的观察,反映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4. “荐鹗信秋期”:秋季的鸟类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变化,暗示人生的短暂。
  5. “喜有传衣钵”:传承的学问让人欣慰,体现了对友人的期许。
  6. “惭无助鼓旗”:内心的惭愧感,反映出个人的无奈与孤独。
  7. “捷书来报我”:好消息的到来,带来了一丝希望。
  8. “端的菊花时”:象征着丰收与美好,预示着未来的光明。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雕虫”比喻细微的生活琐事,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思考与感慨,体现出一种人生哲学的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秋天的来临,隐喻着生命的渐行渐远。
  • 雕虫:细微之物,象征生活的琐碎与细腻。
  • 菊花:象征希望与坚韧,预示着丰收的时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之子”是指什么?
    A. 朋友
    B. 宠物
    C. 亲戚

  2. “占黄已在眉”中“黄”指的是什么?
    A. 黄色的衣服
    B. 秋天来临的迹象
    C. 秋天的花朵

  3. 诗人对友人的心情是什么?
    A. 高兴
    B. 伤感
    C. 忧虑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y 王勃
  • 《送孟浩然之广陵》 by 李白

诗词对比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表达了送别的情感,但更注重对未来前途的描述与理想的追求,展现出一种壮志未酬的豪情。而姚勉的《送王希圣归兴国赴举》则更多地体现了对友人的期盼与对自身局限的思考,情感更加细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