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赵判县美任改除阆倅》

时间: 2025-02-04 17:40:04

仁如爱日洁冰壶,鞭不曾施岂用蒲。

吏服官清羞鬻狱,民怜邑窘竞输租。

甘棠舍在春常满,行李船空月亦无。

展骥分州犹未称,合于紫禁着飞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仁如爱日洁冰壶,
鞭不曾施岂用蒲。
吏服官清羞鬻狱,
民怜邑窘竞输租。
甘棠舍在春常满,
行李船空月亦无。
展骥分州犹未称,
合于紫禁着飞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赵判县的美好祝愿。作者称赞他仁爱如阳光,清白如冰壶,正义之施并不需要暴力。官吏衣着干净,公正无私,令囚犯都感到羞愧,百姓为了生计而相互怜惜。甘棠树下的住所常常春意盎然,船只在月光下空无一物。展翅的骏马在各州之间虽尚未称心,但必将飞跃紫禁城,展现其伟大。

注释:

  • :仁爱,指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
  • 洁冰壶:形容人的品德如同洁净的冰壶,冰清玉洁。
  • :鞭子和蒲草,指施加惩罚和暴力。
  • 吏服:指官员的服装,象征官员的身份和清白。
  • 甘棠:指甘棠树,常用于比喻清白的官吏。
  • 展骥:展翅的骏马,象征着高尚的志向与理想。
  • 紫禁:指紫禁城,古代皇宫,象征权力与荣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勉,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著称。他的诗常常表达对官民关系的关怀,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赵判县任职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清白公正的官员的赞美与期望,同时也透露出对社会风气的关注。通过对赵判县美的祝愿,表达了对理想官员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清新隽永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引人入胜。开篇以“仁如爱日洁冰壶”展现了作者对赵判县美的赞美,既描绘了他的仁爱之心,又强调了品德的纯净。接下来的“鞭不曾施岂用蒲”则传达出一种反对暴力、提倡温和治理的理念,反映了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思考。

诗中对官员的描绘,尤其是“吏服官清羞鬻狱”,通过对官吏清白形象的强调,表现了对贪腐现象的谴责。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反映了作者对理想政治状态的向往。

后半部分“甘棠舍在春常满”以自然景象作为背景,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最后两句“展骥分州犹未称,合于紫禁着飞凫”则是对赵判县美前程的美好祝愿,寓意着他必将成就一番事业,飞跃紫禁城,达到更高的理想与目标。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既有自然的和谐美,又有社会的真实描绘,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仁如爱日洁冰壶:将仁爱比作阳光,清澈如冰壶,表达了对赵判县美德行的赞美。
  2. 鞭不曾施岂用蒲:强调治理不需要暴力,体现了对温和治理的信念。
  3. 吏服官清羞鬻狱:描绘官吏的清白,展现出理想官员应有的形象。
  4. 民怜邑窘竞输租:反映百姓的困境与同情心,表现社会的现实状态。
  5. 甘棠舍在春常满:自然意象,象征着安宁与美好生活的寄托。
  6. 行李船空月亦无:描绘出一种孤独与空虚的感觉,暗示着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7. 展骥分州犹未称:对未来的期望,展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8. 合于紫禁着飞凫:预示着成就与荣耀的愿景,寄托了对赵判县美的祝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仁如爱日”,将仁爱比作阳光,增强了形象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语言工整,尤其在句式结构上,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自然意象与社会景象的结合,使得诗歌既有情感的深度,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赵判县美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官员的赞美,反映出对社会风气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饱含着对仁爱、清白、公正的追求,传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阳:象征光明与希望,代表仁爱的精神。
  • 冰壶:象征清白与纯洁,体现人格的高尚。
  • 甘棠:象征安宁与幸福,寄托对官员的期待。
  • 骏马:象征理想与追求,表达对未来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仁”与“爱日”之间的关系是: A. 对比关系
    B. 比喻关系
    C. 因果关系

  2. “甘棠舍在春常满”中的“春”象征什么? A. 希望与生机
    B. 冷漠与孤独
    C. 暴力与压迫

  3. 诗句“展骥分州犹未称”中的“展骥”指代的是谁? A. 普通百姓
    B. 赵判县美
    C. 贪官污吏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的这首诗同样表达了对朋友的美好祝愿,风格清新,意境深远。
  • 《送别》:李白的经典之作,表达了离别与祝福的情感,风格亦很动人。

诗词对比: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送赵判县美任改除阆倅》在主题上均体现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期望,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流露,而后者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理想与官民关系的描绘。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读》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与文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