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编修子四省元》
时间: 2025-02-04 15:27: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郑编修子四省元
姚勉 〔宋代〕
着身书带草堂中,得与郎君砚席同。
能学鸣蝉宜赋好,不求野鹜自书工。
壮怀直拟联龙虎,别恨休惊背燕鸿。
他日东山香宇宙,格斋方不负诚翁。
白话文翻译:
身着书带,静坐在草堂里,能够与您共用这砚台和书席。
想要学习鸣蝉,应该赋诗歌,
不必像野鸭那样,单靠书写的技巧。
壮志豪情,直想与龙虎相联,
离别的忧愁,不要惊扰那飞翔的燕鸿。
将来在东山,寻求宇宙的香气,
在书斋中,才能不辜负您的期望。
注释:
- 着身:身着,穿上。
- 书带:书卷的带子,指代书卷。
- 草堂:草屋,简陋的书房。
- 郎君:对朋友或师长的尊称。
- 鸣蝉:指蝉鸣,象征高雅的诗歌。
- 野鹜:野外的野鸭,代表庸俗的写作。
- 壮怀:壮志豪情。
- 联龙虎:比喻与英雄豪杰并肩。
- 别恨:离别时的忧愁。
- 燕鸿:燕子与鸿雁,象征离别与思念。
- 东山:指隐居之地,寓意高洁的志向。
- 香宇宙:美好的境界。
- 格斋:书斋,学习和创作的地方。
- 诚翁:真诚的老师或朋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勉是宋代的诗人,以清新婉约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情感真挚,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送别郑编修,诗中表达了对朋友的珍视及对未来的期盼,体现了作者高洁的志向与对学问的追求。
诗歌鉴赏:
姚勉的《送郑编修子四省元》是一首融合了友谊、志向与对未来期待的诗。诗的开头通过“着身书带草堂中”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的书房氛围,表达了作者与郑编修之间深厚的友谊。接下来提到的“能学鸣蝉宜赋好”,则传达出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与向往,强调了学问的重要性。
在“壮怀直拟联龙虎”一句中,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渴望与杰出的人物并肩而立。这不仅是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也是对社会理想的一种认同。诗的最后两句则展现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他日东山香宇宙”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生活场景,传递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和谐追求。
整首诗语言清新,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送别之情,也有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形成了一幅美好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执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着身书带草堂中:身着书卷的带子,坐在草堂里,营造出一种书卷气息的环境。
- 得与郎君砚席同:能够与朋友共享这砚台和书席,表现了对友谊的珍惜。
- 能学鸣蝉宜赋好:学习蝉鸣,适合创作美好的诗歌,强调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 不求野鹜自书工:不求像野鸭那样单靠技巧,表明对表面技巧的轻视。
- 壮怀直拟联龙虎:豪情壮志,想要与英雄人物并肩,表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
- 别恨休惊背燕鸿:离别的忧愁,不要打扰飞翔的燕鸿,表达了对离别的淡然。
- 他日东山香宇宙:未来在东山追求理想的境界,象征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 格斋方不负诚翁:在书斋中学习,才能不辜负朋友的期望,体现对友谊的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鸣蝉”与“野鹜”的对比,表达对高雅与庸俗的不同态度。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 象征:东山象征隐居与理想的追求,燕鸿象征离别与思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书带:象征知识与学问。
- 草堂:象征简朴、清雅的生活。
- 鸣蝉:象征高雅的文学追求。
- 野鹜:象征庸俗的写作技巧。
- 龙虎:象征英雄与理想的追求。
- 燕鸿:象征离别与思念。
- 东山:象征隐居与理想的追求。
- 格斋:象征学习与创作的场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着身书带”指的是什么?
A. 身着书卷的带子
B. 身穿草服
C. 身在书店 -
诗人希望通过“能学鸣蝉”来表达什么?
A. 学习诗歌的重要性
B. 学习自然
C. 学习书法 -
“壮怀直拟联龙虎”中“龙虎”象征什么?
A. 普通人
B. 英雄与理想
C. 动物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张志和的《渔歌子》
诗词对比:
- 《送郑编修子四省元》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在意境上均表现出对高远志向的追求,但《登鹳雀楼》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而《送郑编修子四省元》则更关注于人际情感与理想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