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编修罢任》
时间: 2025-02-04 15:37: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郑编修罢任》
作者:姚勉 〔宋代〕
江城雪作阴如莫,
儿样老翁啼塞路。
云深日隐天不知,
驱马萧萧使君去。
使君四海郑村边,
人是白玉堂中仙。
君谟政事文永叔,
五花为笔蒲为鞭。
民酣醇酎春风里,
吏奸如鱼在寒水。
横江立石霓截流,
要使千年履如砥。
瓜时且及报政成,
汉法选表宜公卿。
况今世号天清明,
如何饥乌啼夜声。
饥乌聒聒正攫肉,
惊起鸾凤腾去速。
世间公论竟有否,
污此无瑕雪团玉。
杭州白傅亦自无,
若有薏苡犹疑珠。
中湖筑堤到今赐,
当时憸儿群谤苏。
先生去住轻蝉翼,
一笑归欤黜如陟。
但民失母士失师,
欲取谗人投有北。
浮云岂解终为昏,
先生即来直北门。
偏州毕竟着不得,
滂沛霖雨苏乾坤。
白话文翻译:
江城的雪下得像黑暗的阴霾,
孩子般的老翁在塞路上哭泣。
云层深厚,太阳隐匿,天色不知。
驱马萧萧,让使君离去。
使君来自四海,郑村旁边,
他宛如白玉堂中的仙人。
您治理政事如文永叔,
用五花做笔,蒲草做鞭。
百姓在春风中酣畅淋漓,
官吏的奸诈如鱼在寒水中。
横江立石,霓虹截流,
要使千年步履如磨石。
瓜熟时节,政事要有所成,
汉代法制选拔应以公卿为重。
况且如今世称天清明,
怎么会有饥饿的乌鸦夜啼。
饥乌啼叫,正攫取肉食,
惊起鸾凤,飞去迅速。
世间的公论究竟有无,
污秽的东西无瑕如雪和玉。
杭州的白傅也自然无,
若有薏苡也犹如疑珠。
中湖筑堤至今已赐,
当时谗言流传群起。
先生去住轻如蝉翼,
一笑归来如同升迁。
然而百姓失去母亲,士人失去师长,
想要取谗者投向北方。
浮云岂能知晓终究是昏暗,
先生即来正好直北门。
偏州却毕竟无法着落,
滂沛的雨水滋润了乾坤。
注释:
- 江城:指的是长江流域的城市,这里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的地方。
- 雪作阴如莫:形容雪下得很重,天色阴暗。
- 使君:指代一位官员或有权势的人。
- 白玉堂:形容人的高贵与非凡。
- 五花为笔:比喻用花样繁多的方式处理政事。
- 饥乌:指饥饿的乌鸦,象征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 谗儿:指谗言满天飞的情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勉,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社会的关注而著称。他的作品多表现对民生的关心和对时政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送别郑编修之际,表达了对政治的关切以及对未来的思考。诗中蕴含了对时局的反思与对理想社会的渴望。
诗歌鉴赏:
《送郑编修罢任》是一首充满社会关怀和政治思考的诗。诗中通过对江城雪景的描写,引入了对时局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开头几句勾勒出阴暗冷清的环境,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与不安。接着,作者通过对使君的赞颂,强调了治理政务的重要性,暗示理想中的官员应当如同仙人般高洁。
在诗的后半部分,姚勉通过民众的生活现状以及官吏的腐败,表现出对当时政治的失望。诗中使用了大量生动的意象,例如“饥乌啼”、“鸾凤腾去”等,寓意深刻,传达出一种对变化无常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
全诗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情感真挚,体现了宋代诗人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的优良传统。同时,诗中融入了丰富的比喻和意象,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使得整首诗在忧伤的基调中又透出一丝希望,展现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首句开头以雪景引入,营造出一种孤寂而沉重的氛围。
- 第二句描绘老翁的哭泣,反映出民众的苦难。
- 之后几句则转向使君的离去,表达对其政事才能的赞赏。
- 中间部分通过对比,展现出民众的安乐与官吏的腐败,形成鲜明的对照。
- 最后几句则以浮云与雨水的意象结束,暗示社会的无常与变化。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五花为笔”,形象地描绘出治理政务的多样性。
- 拟人:如“饥乌啼”,赋予乌鸦以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中用词考究,展现了作者的文采。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对政治的思考与对民生的关怀,同时也反映了对理想官员的渴望与对腐败现象的批判,展现了深厚的社会责任感。
意象分析:
- 雪:象征着冷酷和压抑的社会环境。
- 乌鸦:象征着困苦与不安,暗示社会的动荡。
- 鸾凤:代表美好与理想,象征着追求的高尚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使君”指的是哪类人? A. 普通百姓
B. 官员
C. 学者 -
“饥乌啼”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忧伤与不安
C. 愤怒 -
诗中提到的“白玉堂中仙”象征什么? A. 官员的高洁
B. 平民的生活
C. 自然的美好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表现了诗人在动乱时期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 《登高》王之涣: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姚勉的诗更关注社会现实与民生,而李白则强调个人的豪情与理想。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