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在辛酉改元嘉泰庚伏之末拉亲友姚述之鲜长》

时间: 2025-04-28 01:40:20

作个生崖终未是,谁能铁裹斗铮铮。

相看领会一谈胜,山自白云江自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岁在辛酉改元嘉泰庚伏之末拉亲友姚述之鲜长
作个生崖终未是,谁能铁裹斗铮铮。
相看领会一谈胜,山自白云江自横。

白话文翻译:

在辛酉年末,我们在嘉泰年间的伏天,邀请亲友姚述共聚。
创作一首诗歌,虽还未能展现其真谛,谁能将它用铁铸就,声音铮铮?
彼此相视,交流思想,胜过千言万语,山依旧在,白云自横流。

注释:

  • 生崖:本意为生死的崖壁,暗指人生的艰难处境。
  • 铁裹斗:比喻用铁器包裹的斗,象征坚韧不拔的性格。
  • 铮铮:形容金属的清响声,引申为高亢激昂的情感。
  • 山自白云江自横:意指山依旧耸立,白云飘动,江水流淌,描绘自然的恒久不变。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山自白云江自横”,可见于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象征着久远与恒常,而“辛酉”与“嘉泰”则是历史年号,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植,字子美,宋代诗人,风格清新脱俗,擅长山水田园诗歌,常通过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辛酉年末,正值嘉泰年间,诗人与友人相聚,借此机会抒发人生感慨,表达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自然景观相融合,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首句“作个生崖终未是”,表达了生活的迷茫与困顿;而“谁能铁裹斗铮铮”,则是一种对坚韧不拔精神的渴望。诗人通过对话和交流,强调了朋友之间的理解与心灵的契合,认为这比单纯的文字更具力量。最后以“山自白云江自横”作结,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是对生命恒久不变、情谊长存的感慨。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了,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作个生崖终未是”: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困惑,暗示生命的脆弱与艰辛。
    • “谁能铁裹斗铮铮”:询问谁能够把这份情感用坚韧的方式表达出来,显示出对情感的重视。
    • “相看领会一谈胜”:强调朋友之间的默契与交流,展现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连接。
    • “山自白云江自横”:以自然景观作结,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恒久,展现出一种宁静的哲思。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的困境比作“生崖”,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山自白云江自横”,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友谊的赞美,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理解与对友谊的珍视。

意象分析:

  • 生崖:象征人生的险境与挑战。
  • 铁裹斗:象征坚韧与不屈的精神。
  • 白云、江水:代表自然的永恒与流动,构成诗中宁静的背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生崖”指的是什么? A. 自然景观
    B. 人生的艰难处境
    C. 友谊的象征

  2. “山自白云江自横”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友谊的脆弱
    B. 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恒常
    C. 个人的孤独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苏植与王维的山水诗对比,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哲理的思考,但苏植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