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陋巷少行迹,故人车马稀。
世情方汨没,吾道肯依违。
万叶迎风脱,孤云带月归。
独怜高义在,犹肯问柴扉。
白话文翻译:
在这条简陋的小巷里,几乎没有行人的踪迹,老朋友的车马也稀少。世间的情感正在淹没,我的理想难道会随之而改变吗?万千树叶在风中纷纷飘落,孤独的云彩在月光下归来。我独自怜惜高尚的情操,仍然愿意敲响柴扉,问候那位高洁的友人。
注释:
- 陋巷:简陋的小巷,指环境幽静、人迹罕至之地。
- 少行迹:行迹稀少,形容人烟稀少。
- 车马稀:指来往的朋友很少。
- 世情方汨没:世俗的情感正在消沉、淹没。
- 吾道肯依违:我的理想是否会随之改变。
- 万叶迎风脱:无数的树叶在风中飘落。
- 孤云带月归:孤独的云彩在月光下归来,象征孤寂与高洁。
- 高义:高尚的情操。
- 柴扉:小屋的门,象征友人的居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约1042—1102),字仲明,号山人,宋代诗人、文学家,曾任官职,著有诗文。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抒怀见长,关注个人情感和社会现象。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秋晚,正值诗人思念故友之时,渗透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世情的感叹。诗人在简陋的小巷中,感受到人际关系的淡薄和世事的变迁,表达了他对理想和高尚情操的坚守。
诗歌鉴赏:
《和贾明叔秋晚见怀》是一首蕴含深刻情感的诗作。诗中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意境,表现出诗人对逝去友谊和世事变迁的感慨。在“陋巷少行迹,故人车马稀”中,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人烟稀少、冷清的画面,传达出他对朋友的思念和对世俗情感的失落。
接着,诗人用“世情方汨没,吾道肯依违”表达了对世道的无奈与坚持,显示出他高洁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万叶迎风脱,孤云带月归”中,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出孤独与高洁的情感,暗示他对人生的反思和对理想的追求。
最后两句“独怜高义在,犹肯问柴扉”则是诗人对友谊的坚定态度,他愿意在这样的时空中,继续保持对友人的问候与关心。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世情的感慨,也有对友谊的珍视,展现了诗人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陋巷少行迹:描绘出环境的冷清,表达孤独感。
- 故人车马稀:朋友的来往少,进一步加深孤寂。
- 世情方汨没:感叹社会情感的冷淡。
- 吾道肯依违:诗人坚定自己的理想,不随波逐流。
- 万叶迎风脱:自然景象的描绘,与诗人的心情呼应。
- 孤云带月归:象征孤独的高尚追求。
- 独怜高义在:强调对高尚情操的珍视。
- 犹肯问柴扉:愿意关心朋友,展现真诚。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陋巷”对“故人”,“世情”对“吾道”,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如“万叶迎风脱”表现出落叶的无奈。
- 象征:孤云、万叶等意象象征孤独与理想。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晚情景的描绘,表达了对逝去友谊的思念、对世道变迁的感慨,以及对高尚情操的坚守,展现出诗人内心深处的高洁理想和人际关系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陋巷:象征孤独与冷清的环境。
- 万叶:象征自然的无常和人生的变迁。
- 孤云:象征独立与高洁的情操。
- 柴扉:象征友人的家,代表着人际关系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陋巷”的意象主要象征什么? A. 热闹的街道
B. 孤独与冷清
C. 繁华的市场 -
“世情方汨没,吾道肯依违”中的“依违”指的是什么? A. 追随与违背
B. 依靠与抛弃
C. 依赖与怀念 -
诗人最后一句“犹肯问柴扉”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世俗的无奈
B. 对友谊的珍视
C. 对高洁理想的怀疑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牧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陈师道的孤独情感有相似之处,但李白的孤独更倾向于对故乡的思念,而陈师道则更关注于对友谊的珍视与世道的思索。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楚辞》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