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和叟第课还自都下》
时间: 2025-02-04 15:39: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云直上马如龙,
来往泠然若御风。
高步只应天咫尺,
旧游宁寄浙西东。
升沉道路从今异,
邂逅比邻此日同。
相见可堪怀抱冷,
需君健语破樊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马飞驰,仿佛直上青云,如龙般腾跃,路途之上如同乘风而行。诗人感叹高人所至之地只在天边,旧日的游玩地点早已不在浙西,而今的道路却已不同于往昔。虽然与旧友相逢,心中却感到一丝寒冷,希望朋友能以健谈来打破这份隔阂。
注释:
- 青云:指高远的天空,象征高尚的志向或理想。
- 马如龙:形容马匹骏逸,犹如龙一般腾飞。
- 泠然:清凉的样子,形容风声清脆。
- 高步:高亢的步伐,象征高大上的状态。
- 天咫尺:形容距离的极近,实际上却是遥不可及。
- 升沉:指人生的浮沉,变化无常。
- 邂逅:意外相遇。
- 怀抱冷:心中感到冷淡或疏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字仲明,号和叟,生活在宋代,因其诗风清新脱俗而受到赞誉。他的作品常常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友谊的珍视。陈师道的诗风清新,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善于通过自然意象来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陈师道与友人重逢、人生感慨有关。在人生的旅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发生变化,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和对生活变化的感怀。
诗歌鉴赏:
诗中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友谊和理想的深刻思考,语言清新自然,意象鲜活。开篇以“青云直上马如龙”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展现了诗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接着,诗人用“来往泠然若御风”表现了行走中的轻松自在,仿佛自己在与风同行,象征着追求理想的自由与洒脱。
然而,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开始反思过去与现在的变化。他对曾经游玩的地方的怀念和对当下生活的感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失落感。尤其是“相见可堪怀抱冷”,诗人直白地表达了面对旧友时心中的隔阂与冷淡。这种情感在诗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整首诗以“需君健语破樊笼”作结,呼唤朋友以真诚的言语来打破心中的隔阂,展现了诗人渴望沟通与理解的情感。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外表下,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友谊和理想的追求与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青云直上马如龙:形容骏马奔腾,意气风发。
- 来往泠然若御风:行走如风,速度与心境的自由。
- 高步只应天咫尺:志向高远,目标虽近却难以实现。
- 旧游宁寄浙西东:对过去游玩的怀念,地点已不再。
- 升沉道路从今异:人生的起伏变化,新的道路已然不同。
- 邂逅比邻此日同:与朋友重逢,心中却感到一丝陌生。
- 相见可堪怀抱冷:重逢却感到冷淡,情感隔阂。
- 需君健语破樊笼:期待朋友用真诚的语言来打破心灵的隔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马如龙”比喻骏马的神采,增强了诗的气势。
- 对仗:上下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来往泠然若御风”,赋予风以人性,表达诗人的心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谊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变化的感慨与对真诚交流的渴望。诗中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复杂性,以及面对改变时的无奈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云:象征理想与目标。
- 马:象征自由与奔放。
- 风:象征轻松自在、无拘无束。
- 樊笼:象征束缚与隔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青云直上马如龙”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友谊
B. 速度与精神状态
C. 时间流逝 -
填空题:诗中提到“需君健语破__”,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交流打破隔阂的愿望。
-
判断题:诗人在重逢时感到温暖。 (对/错)
答案:
- B
- 樊笼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将进酒》 vs 《和和叟第课还自都下》:两者均表达了对时间与人生的思考,李白更加豪迈,而陈师道则更显内敛与细腻。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曲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