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董判官寺居作》

时间: 2025-01-27 03:13:00

共作东州客,同栖古寺深。

论交非有旧,不见解相寻。

冷过清明节,悲生故国心。

此身随所寄,未足问升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共作东州客,同栖古寺深。
论交非有旧,不见解相寻。
冷过清明节,悲生故国心。
此身随所寄,未足问升沉。

白话文翻译:

我和你都是东州的客人,
一起栖息在这座古老的寺庙。
我们之间的交情并不深厚,
很久没有见面,彼此也不曾主动找寻。
冷冷的清明节已经过去,
我心中对故国的思念愈加沉重。
此生寄身于他乡,
又何必去问生死的起伏呢?

注释:

  • 共作:一起做客。
  • 东州:指东部的州,可能是指东南一带。
  • :栖息、停留。
  • 古寺:古老的寺庙。
  • 论交:谈论交情。
  • 非有旧:并没有旧的交情。
  • 冷过:已经过去了。
  • 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祭祖扫墓的日子。
  • 悲生故国心:对故国的思念与悲伤。
  • 此身随所寄:我的身体寄托在他乡。

典故解析: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象征着对故去亲人的怀念。诗中提到的“故国心”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这在古代诗词中常见。诗人通过对节日的提及,传达了对家国的思考与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师道(生卒年不详),字君复,号白云,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在诗歌创作中,关注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常以隐逸的生活态度呈现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诗人身处异乡之际,反映了他在清明节时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交友的感慨。诗中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人生起伏的淡然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诗人通过描绘与友人共处古寺的场景,展现了他对友情的思考。诗的开头“共作东州客,同栖古寺深”将两位客人的关系和环境紧密结合,展现出一种孤独而又亲近的情感。接着,他强调“论交非有旧”,表明两人之间并没有深厚的交情,暗示了人际关系的脆弱。随着清明节的过去,诗人对故国的思念愈加深重,表现出一种无法消解的乡愁。“此身随所寄,未足问升沉”一句,传达出一种放下生死起伏的释然,体现了他对人生的超然态度。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诗人对友情、故乡和人生的深切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共作东州客”:两人都是身处东州的游子,产生一种相同的归属感。
    • “同栖古寺深”:共同栖息于一座古寺,隐喻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依赖。
    • “论交非有旧”:指两人并没有深厚的旧交情,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
    • “不见解相寻”:两人久未见面,也未曾主动去联系,象征着人际关系的冷淡。
    • “冷过清明节”:清明节是怀念故人的时刻,冷清的节日更加映衬了孤独感。
    • “悲生故国心”:对故乡的思念让人心生悲伤,流露出对家国的深切怀念。
    • “此身随所寄”:身在异乡,内心寄托于此,强调了漂泊者的无奈。
    • “未足问升沉”:不必再去关心生死的浮沉,表达了一种对命运的超然态度。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共作东州客,同栖古寺深”形成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将友情和故乡的感情进行了隐喻,深刻而含蓄。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友情的思考与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起伏的淡然态度,展现了诗人在孤独与思念中的自我调适。

意象分析:

  • 东州:象征着漂泊与异乡,反映了诗人的游子身份。
  • 古寺:代表着宁静与思考的空间,也是友情的栖息之所。
  • 清明节:引发对故人的怀念,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与亲情。
  • 故国心:象征着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清明节”代表什么? A. 祭祖扫墓
    B. 过年
    C. 端午节

  2. 诗人和友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A. 旧交情深
    B. 并无旧交
    C. 互不相识

  3. “此身随所寄”的意思是? A. 身在故乡
    B. 身在异乡
    C. 身处他人之地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月夜忆舍弟》杜甫:描绘了在异乡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与《和董判官寺居作》都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侧重于亲情,而后者则体现了友情与对人生的感悟。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但都展现了游子在异乡的孤独与思索。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陈师道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