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郊外看梅花》
时间: 2025-04-27 00:23:12意思解释
南阳郊外看梅花
作者: 沈彤 〔清代〕
原文展示:
我有梅花癖,郡斋乃无梅。
闻说东郊外,一株横水隈。
驱马行十里,见此繁花开。
薰日觉香暖,藉草因衔杯。
忆我江乡游,到处花皑皑。
春风起山谷,香气氤氲来。
月出寒光滋,吟赏犹徘徊。
胜事今岂得,聊慰饥渴怀。
白话文翻译:
我有梅花的癖好,但在郡斋中却没有梅花。听说东郊外有一株梅花,横卧在水边。我驱马行了十里,终于看到了这繁盛的梅花。阳光照耀下,花香温暖袭来,坐在草地上我举杯畅饮。想起我在江乡游玩的日子,四处都是白花遍地。春风吹起山谷,香气弥漫而来。月光洒下寒光,我吟咏赏梅,徘徊不去。这样的美景如今何其难得,聊以此诗来慰藉我的饥渴之心。
注释:
- 梅花癖:指对梅花的喜爱和钟情。
- 郡斋:指作者的书房,通常是官员或士人的住所。
- 东郊外:指东边的郊外。
- 横水隈:形容梅树生长的环境,水边的弯曲处。
- 薰日:阳光温暖的感觉。
- 藉草:坐在草地上。
- 皑皑:形容花朵洁白如雪。
- 氤氲:雾气缭绕的样子,形容香气弥漫。
- 月出寒光滋:月亮升起,洒下的寒光滋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彤,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以诗词见长,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观与抒发情感。其作品往往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春季,作者因对梅花的热爱而驱马前往东郊,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追求与陶醉,同时也反映了清代士人追求雅致生活的情怀。
诗歌鉴赏:
《南阳郊外看梅花》是一首描绘梅花美景的诗作,展现了沈彤对梅花的独特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开头即点明了作者对梅花的“癖好”,而在郡斋中却找不到梅花,这种矛盾引出了他对梅花的向往。随着诗的展开,作者驱马前往东郊的情景生动而具象,十里的旅程仿佛让读者感受到那种对美的渴望与追求。梅花的“繁花开”描绘了盛开的景象,伴随着“薰日觉香暖”,不仅传达了春日的温暖气息,也让人感受到那份惬意与舒适。
在后续的描写中,作者回忆起江乡游玩的经历,花的洁白与春风的轻拂,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最后,诗人通过“胜事今岂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感慨,虽然这样的美景难得,但通过诗的方式,依然可以感受到那份美好与满足。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清代士人的精神追求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有梅花癖,郡斋乃无梅: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与在生活环境中缺乏梅花的遗憾。
- 闻说东郊外,一株横水隈:得知有梅花的消息,心中向往,描绘出梅花生长的自然环境。
- 驱马行十里,见此繁花开:通过行程的描写,表现出作者为寻梅而不辞辛劳的决心。
- 薰日觉香暖,藉草因衔杯:感受到温暖的阳光与梅花的香气,展现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 忆我江乡游,到处花皑皑:回忆过往的游历,感受到自然美的普遍存在。
- 春风起山谷,香气氤氲来:春风带来香气,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 月出寒光滋,吟赏犹徘徊:月光洒下,诗人沉醉于美景之中,徘徊不去。
- 胜事今岂得,聊慰饥渴怀:感叹这样的美好难得,借此诗作来抒发内心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花皑皑”比喻梅花的盛开。
- 对仗:如“薰日觉香暖,藉草因衔杯”,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梅花以情感,使其更具生机。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热爱与对自然的向往,体现了清代士人追求雅致生活的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高洁与坚韧。
- 春风:象征生机与希望。
- 月光:象征宁静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沈彤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清代
- D. 明代
-
诗中提到的“东郊外”指的是哪里?
- A. 西边
- B. 南边
- C. 东边
- D. 北边
-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对梅花的喜爱?
- A. 直白表达
- B. 描绘梅花的景象
- C. 讲述历史
- D. 叙述个人经历
答案:
- C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梅花》 by 王安石
- 《春夜喜雨》 by 杜甫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梅花》与沈彤的《南阳郊外看梅花》均以梅花为主题,但王安石的诗更侧重于梅花的坚韧与高洁,而沈彤则通过描绘梅花盛开的场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生活的享受。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