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关杂咏 其一》
时间: 2025-01-25 22:51: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桓公北伐至孤竹,
武帝东巡礼岱宗。
大帻神人谁复识,
羽衣仙子竟难逢。
游谈遂化燕齐俗,
豪侠尚传王霸踪。
况是边风好驰射,
居民不复力耕农。
白话文翻译
桓公北伐时抵达孤竹,
汉武帝东巡时拜访岱宗。
那位披戴大巾的神人如今还有谁能识得,
那位穿羽衣的仙子却难以相逢。
游谈之间,习俗已化为燕齐之风,
豪杰之士仍然传颂着王霸的踪迹。
更何况边地的风光适合驰骋和射猎,
居民们已不再辛勤耕作。
注释
字词注释:
- 桓公: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历史上有北伐的记载。
- 孤竹:指古代一个地方,象征着边境。
- 武帝:汉朝的汉武帝,积极进行东巡。
- 大帻:大巾,古代一种头巾,常与神人联系。
- 羽衣仙子:神话传说中的仙女,代表着超凡脱俗。
- 游谈:闲谈,指人们的交谈与风俗。
- 燕齐:指燕国与齐国,以其文化风俗著称。
- 豪侠:指有豪气的侠士,通常与英雄主义相关。
- 王霸:指古代君主的统治,象征权力与威望。
- 驰射:骑马射箭,边境游猎的活动。
- 力耕农:辛勤耕作,指农民的劳作。
典故解析:
- 桓公北伐和武帝东巡都是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行动,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环境及其影响。
- 羽衣仙子和大帻神人都代表了古代文化中的神秘和超自然元素,暗示着人与神之间的距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良浩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清朝时期。他的诗作常以历史题材为主,风格清新而有深度,善于将历史与现实结合。
创作背景:
《入关杂咏》创作于清代,正值清朝统治逐渐稳固的时期。诗中反映了当时边疆的军事活动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现实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桓公北伐和汉武帝东巡为引子,展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错。诗人通过历史人物的描绘,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变迁与人们价值观的转变。开头两句提到的桓公和武帝,象征着古代的英明君主,他们的事迹在历史上被广泛传颂。而之后的“大帻神人”和“羽衣仙子”则展现出一种对神秘的追求,带有怀旧的情感。
随着时代的变迁,诗人指出游谈的风俗逐渐趋向于燕齐之俗,意味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被淡化。最后两句则揭示了边境地区的实际情况,居民不再耕种,而是沉迷于狩猎,反映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整首诗在历史的回顾中带有对现实的深刻思考,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也传递了对逝去辉煌的追忆和对当下社会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桓公北伐至孤竹:表明历史上的北伐行动,暗示边境的动荡与战争。
- 武帝东巡礼岱宗:强调汉武帝的文化活动,表明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 大帻神人谁复识:感叹如今无人能识的神人,象征着失落的文化与历史。
- 羽衣仙子竟难逢:进一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但却是遥不可及的。
- 游谈遂化燕齐俗:说明社会风俗的演变,传统被现代所取代。
- 豪侠尚传王霸踪:强调豪杰仍在传颂昔日的英雄事迹,显示对英雄主义的崇敬。
- 况是边风好驰射:描绘边境的自然环境,适合狩猎的活动。
- 居民不复力耕农:表达对农民生计的忧虑,反映社会经济的变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桓公北伐”与“武帝东巡”,形成对称的结构。
- 象征:大帻神人与羽衣仙子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失落。
- 反语:通过对比古今,揭示了现实的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传达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与对现代生活的忧虑,展现出诗人对文化传承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桓公:象征古代统治者的英明与勇气。
- 武帝:代表着文化与权力的结合。
- 神人与仙子: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美好事物。
- 豪侠:体现了人们对英雄理想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桓公北伐的目的是什么?
A. 发展农业
B. 扩张领土
C. 进行贸易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羽衣仙子象征什么?
A. 日常生活
B. 理想与追求
C. 战争与武力
答案:B -
诗中“居民不复力耕农”表达了什么?
A. 农民的富裕
B. 社会经济的变化
C. 农业的发展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王维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对比洪良浩的《入关杂咏》与王维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两者都涉及历史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但洪良浩更注重社会变迁的思考,而王维则更多抒发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交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解读》
- 《诗词与历史的交响》
以上是对洪良浩《入关杂咏 其一》的全面解析与学习材料,希望能帮助理解与欣赏这首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