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明月松间出,危楼独自看。
泉声当暮急,山色入秋寒。
白雪先声在,青箱世业难。
葛衣寥落甚,沾臆泪阑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的情景:明亮的月光透过松树洒落,诗人独自站在高楼上观看。傍晚时分,泉水的声音显得格外急促,山的景色也显得寒冷。雪的前兆已经出现,世间的事业却难以维持。诗人身穿葛衣,感到十分凄凉,泪水沾湿了栏杆。
注释
字词注释:
- 明月:明亮的月亮。
- 松间:松树之间。
- 危楼:高楼,形容高耸的建筑。
- 泉声:泉水的声音。
- 当暮:在傍晚时分。
- 山色:山的颜色,指山的景色。
- 入秋寒:秋天的寒冷气息。
- 白雪:指初雪或即将降雪的征兆。
- 青箱:青色的箱子,象征世俗的财富和事业。
- 葛衣:用葛麻织成的衣服,象征贫穷。
- 泪阑干:泪水沾湿了栏杆。
典故解析: 无特定典故,但“白雪”与“寒”相呼应,体现了自然界的变化和感情的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潆,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作品常表现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秋夜,诗人身处高楼,面对明月和秋景,内心涌动着感伤和孤独之情,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和世事艰难的思考。
诗歌鉴赏
《秋夜白雪楼有感》一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感伤。开篇即用“明月松间出”描绘了清冷的夜空,月光透过松树洒落,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孤寂的氛围。接下来的“危楼独自看”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孤独感,站在高楼之上,俯瞩四方,却只剩下寂寞的身影。
泉水在傍晚时分的急促声响,似乎也在催促诗人思考生命的意义,而“山色入秋寒”则透出一丝凄凉,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萧瑟和人世的无常。接下来的“白雪先声在”,暗示冬天的来临,象征着生命的终结和事业的艰难,给人一种无奈和惆怅的感觉。
最后两句“葛衣寥落甚,沾臆泪阑干”,更是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推向高潮,葛衣象征着贫困,泪水沾湿了栏杆,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切感悟与痛苦。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展现了李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明月松间出”——描绘了明亮的月光透过松树洒落的画面,营造出清冷的秋夜气息。
- “危楼独自看”——强调诗人的孤独,站在高楼上,只有自己在观看。
- “泉声当暮急”——描写傍晚时分泉水流动的急促声,增加了诗的动感。
- “山色入秋寒”——山的颜色显得寒冷,暗示了秋天的萧瑟。
- “白雪先声在”——暗示即将到来的冬天,象征着生命的流逝。
- “青箱世业难”——指世俗的事业难以维持,表达对人生的无奈。
- “葛衣寥落甚”——象征贫困,诗人的生活困境。
- “沾臆泪阑干”——泪水沾湿了栏杆,表达了诗人的悲伤与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明月”、“白雪”等意象,象征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感伤。
- 对仗:如“山色入秋寒”与“泉声当暮急”,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拟人:泉声的“急促”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孤独和贫困的深刻体验,体现了对生命的思考和感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清冷与孤独。
- 危楼:代表人的孤立与高处的无奈。
- 泉声:象征时间流逝与生命的急促。
- 山色:代表秋天的凄凉和生命的无常。
- 白雪:象征生命的终结与冬天的到来。
- 葛衣:代表贫困与艰难的生活境遇。
- 泪阑干:表达内心的悲伤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明月松间出”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 A. 夜晚的宁静
- B. 清晨的明亮
- C. 白天的喧闹
-
“泉声当暮急”中的“急”字表达了什么?
- A. 时间流逝的快
- B. 泉水流动的急促
- C. 诗人的焦虑
-
诗中“葛衣”象征了什么?
- A. 财富
- B. 贫困
- C. 荣华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夜泊牛津怀古》:同样表达了孤独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风格更为奔放,而李潆则更显沉静与内敛。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选集》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