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半踏长裾宛约行 孙光宪 〔唐代〕 半踏长裾宛约行,晚帘疏处见分明,此时堪恨昧平生。早是销魂残烛影,更愁闻着品弦声,杳无消息若为情。
白话文翻译:
半踏着长裙,姿态如烟一般轻盈地行走,夜晚窗帘稀疏处,可以清晰地看到外面的景象,此时此刻,心中不禁生出对未知人生的遗憾。早已经是残烛摇曳,令人心碎,更让人忧愁的是听到那琴弦的声音,却没有任何消息传来,这种情感该如何是好。
注释:
- 半踏长裾:形容女子行走时裙裾轻轻拖地的样子。
- 宛约行:姿态柔美地行走。
- 晚帘疏处:夜晚窗帘稀疏的地方。
- 昧平生:对未知的人生感到迷茫和遗憾。
- 销魂残烛影:形容烛光摇曳,令人心碎的景象。
- 品弦声:弹奏琴弦的声音。
- 杳无消息:没有任何消息传来。
- 若为情:这种情感该如何是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光宪,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流传至今,风格多以婉约、含蓄为主,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情感和自然景物。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夜晚的场景,诗人通过对女子行走姿态和周围环境的描写,表达了对未知人生的迷茫和遗憾,以及对远方消息的渴望和忧愁。
诗歌鉴赏:
这首《浣溪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夜晚的场景,通过对女子行走姿态和周围环境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未知人生的迷茫和遗憾。诗中的“半踏长裾宛约行”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女子轻盈的行走姿态,而“晚帘疏处见分明”则进一步加深了夜晚的氛围。后文中的“此时堪恨昧平生”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未知人生的遗憾,而“早是销魂残烛影,更愁闻着品弦声”则通过残烛和琴声的意象,加深了诗人的忧愁情感。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半踏长裾宛约行”:描绘女子行走的姿态,轻盈而柔美。
- “晚帘疏处见分明”:夜晚窗帘稀疏处,可以清晰地看到外面的景象。
- “此时堪恨昧平生”:此时此刻,心中不禁生出对未知人生的遗憾。
- “早是销魂残烛影”:形容烛光摇曳,令人心碎的景象。
- “更愁闻着品弦声”:更让人忧愁的是听到那琴弦的声音。
- “杳无消息若为情”:却没有任何消息传来,这种情感该如何是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半踏长裾宛约行”中的“宛约行”比喻女子行走的姿态如烟一般轻盈。
- 拟人:“早是销魂残烛影”中的“销魂”赋予残烛影以人的情感。
- 对仗:“早是销魂残烛影,更愁闻着品弦声”中的“早是”与“更愁”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夜晚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未知人生的迷茫和遗憾,以及对远方消息的渴望和忧愁。诗中细腻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裾:女子行走时裙裾轻轻拖地的样子,象征着柔美和轻盈。
- 晚帘:夜晚的窗帘,象征着夜晚的宁静和神秘。
- 残烛影:烛光摇曳的景象,象征着心碎和忧愁。
- 品弦声:弹奏琴弦的声音,象征着忧愁和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半踏长裾宛约行”描绘了什么? A. 女子行走的姿态 B. 夜晚的景象 C. 琴声 D. 烛光
-
“此时堪恨昧平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迷茫和遗憾 C. 忧愁 D. 渴望
-
“早是销魂残烛影”中的“销魂”是什么意思? A. 令人心碎 B. 令人愉悦 C. 令人迷茫 D. 令人渴望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女子情感和自然景物,风格相近。
诗词对比:
- 孙光宪的《浣溪沙》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以婉约、含蓄的风格描绘女子情感,但孙光宪的诗更注重对未知人生的思考,而李清照的诗则更多表达个人情感的细腻变化。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孙光宪的《浣溪沙》,是了解唐代诗歌的重要参考书。
- 《李清照诗词选》:收录了李清照的《如梦令》,可以与孙光宪的诗进行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