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树滩》

时间: 2025-04-22 16:10:48

榆溪缭而深,樟滩直而豁。

地偏乱石据,门险众流夺。

未到声先闻,滔滔殷天末。

高云惊忽濆,老叶危已脱。

青山如痴聋,终古遭恫喝。

滩旁有寒鹭,久立不嫌聒。

急流安得鱼,愚哉此生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榆溪缭而深,樟滩直而豁。
地偏乱石据,门险众流夺。
未到声先闻,滔滔殷天末。
高云惊忽濆,老叶危已脱。
青山如痴聋,终古遭恫喝。
滩旁有寒鹭,久立不嫌聒。
急流安得鱼,愚哉此生活。

白话文翻译

榆溪弯曲而深,樟滩笔直而宽广。
这里的土地偏僻,满是乱石,
河流险恶,常常吞噬过往的行人。
未到此地,声音已先传来,
冲天的水声,轰鸣如雷。
高空的云彩突然变得惊慌,
老树的叶子已经岌岌可危,快要脱落。
青山像是痴呆和聋子,
自古以来便遭受着吼叫的威胁。
滩边有只寒鹭,
安静地立在那里,毫不在意喧闹。
急流中怎能有鱼,
真是愚蠢的生活啊。

注释

  • 榆溪:指榆树生长的溪流,形容水流弯曲。
  • 樟滩:樟树生长的滩涂,形容水面宽阔。
  • :弯曲、缠绕。
  • :宽阔、开阔。
  • :夺取、吞没。
  • 滔滔:形容水流声大而急促。
  • :形容声音的洪亮。
  • :惊慌,形容云层的变化。
  • 恫喝:威吓、恐吓。
  • 寒鹭:一种鸟,通常栖息在水边,象征冷静与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荣,清代诗人,生于山水环绕之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具有浓厚的抒情风格。

创作背景

《梓树滩》创作于诗人游历自然之际,受到周围景色的启发,表达了对自然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梓树滩》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的诗作,徐荣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水流的喧嚣与山林的沉默,形成鲜明对比。诗的开头通过“榆溪缭而深,樟滩直而豁”迅速引入自然场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接着,诗人对大自然的描述逐渐深入,地形的险恶、声音的震撼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与不可预测性。

在“未到声先闻,滔滔殷天末”中,诗人强调了自然的声音先于视觉的存在,暗示着自然的威严与不可抗拒。在高云与老叶的描写中,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自然以情感,表现了自然界的脆弱和变化。最后,寒鹭的存在象征着一种淡然与孤独,似乎在讽刺人类生活的愚蠢与无奈。

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对人生的深刻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榆溪缭而深”:描绘溪水的弯曲,暗示其深邃。
  • “樟滩直而豁”:樟树旁的滩涂开阔,形成对比。
  • “地偏乱石据”:地势偏僻,石头杂乱,显示环境的恶劣。
  • “门险众流夺”:指河流的危险,可能吞噬过往者,暗喻人生的险阻。
  • “未到声先闻”:声音在到达之前就已经传来,象征着自然的强大。
  • “滔滔殷天末”:水声如雷,暗示着天边的威胁。
  • “高云惊忽濆”:高空的云彩突然变得惊慌,表现自然的变化。
  • “老叶危已脱”:老树的叶子即将脱落,象征生命的脆弱。
  • “青山如痴聋”:青山无感于喧嚣,表现了自然的冷漠。
  • “滩旁有寒鹭”:寒鹭在滩边,象征孤独与宁静。
  • “急流安得鱼”:急流中没有鱼,暗示生活的无奈。
  • “愚哉此生活”:对生活的反思,表达诗人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拟人:如“高云惊忽濆”,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比:如“榆溪”和“樟滩”,展示不同的自然景观。
  • 比喻:如“滔滔殷天末”,形容水声如雷,增强感官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的险恶与生命的脆弱,表达了对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反映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流: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变迁。
  • 滩涂:代表自然的宽广与宁静。
  • 寒鹭:象征孤独与冷静。
  • 高云:暗示自然的不可控与威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寒鹭”象征着什么? A. 喧闹
    B. 孤独
    C. 快乐
    D. 忧伤

  2. “榆溪缭而深”中的“缭”是什么意思? A. 开阔
    B. 弯曲
    C. 浅薄
    D. 清澈

  3. 诗中哪个意象代表了自然的冷漠? A. 榆溪
    B. 樟滩
    C. 青山
    D. 寒鹭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望岳》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出宁静与淡泊的生活态度。
  • 杜甫《望岳》:虽以山为题,但同样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