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原磬-刺乐工非其人也》

时间: 2025-01-11 10:16:46

华原磬,华原磬,古人不听今人听。

泗滨石,泗滨石,

今人不击古人击。

今人古人何不同,用之舍之由乐工。

乐工虽在耳如壁,不分清浊即为聋。

梨园弟子调律吕,

知有新声不如古。

古称浮磬出泗滨,立辨致死声感人。

宫悬一听华原石,君心遂忘封疆臣。

果然胡寇从燕起,

武臣少肯封疆死。

始知乐与时政通,岂听铿锵而已矣。

磬襄入海去不归,长安市儿为乐师。

华原磬与泗滨石,

清浊两声谁得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华原磬,华原磬,古人不听今人听。
泗滨石,泗滨石,今人不击古人击。
今人古人何不同,用之舍之由乐工。
乐工虽在耳如壁,不分清浊即为聋。
梨园弟子调律吕,知有新声不如古。
古称浮磬出泗滨,立辨致死声感人。
宫悬一听华原石,君心遂忘封疆臣。
果然胡寇从燕起,武臣少肯封疆死。
始知乐与时政通,岂听铿锵而已矣。
磬襄入海去不归,长安市儿为乐师。
华原磬与泗滨石,清浊两声谁得知。

白话文翻译

华原磬,华原磬,古人不听,今人却在倾听。
泗滨石,泗滨石,今人不敲打,古人却曾击声。
今人古人究竟有何不同?使用与舍弃都由乐工来决定。
乐工虽在耳边,却像墙壁一样,不分清浊便成了聋子。
梨园弟子调音律,知道有新声却不如古音。
古时称浮磬出自泗滨,立刻辨别声响令人感动。
宫中悬挂一听华原石,君王的心思便忘却了封疆大臣。
果然胡人从燕地来,武臣少有人愿意为封疆而死。
这才明白音乐与时政相连,岂只是听那铿锵之声而已!
磬襄入海后再也不归,长安的孩子们成为了乐师。
华原磬与泗滨石,清浊两声谁能知晓呢?

注释

  • 华原磬:一种古代乐器,发声清脆悦耳。
  • 泗滨石:同样是一种乐器,出自泗滨,音色独特。
  • 乐工:指演奏乐器的工匠或音乐家。
  • 梨园弟子:古代戏曲表演者,主要指梨园中的弟子,强调音乐与戏曲的关系。
  • 胡寇:指外族侵扰者,常常用来形容北方的游牧民族。
  • 封疆大臣:指负责边疆治理的官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号醉吟先生,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通俗易懂,注重现实主义,常常关注民生和社会问题。

创作背景

《华原磬-刺乐工非其人也》创作于唐代,正值政治动乱与社会变迁之际。诗中通过古今音乐的对比,反映出诗人对当时社会文化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反思。

诗歌鉴赏

白居易在《华原磬-刺乐工非其人也》中,运用音乐作为切入点,探讨古今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他通过对华原磬和泗滨石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以及音乐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诗中提到“今人古人何不同”,引发读者对时代背景的思考,反映了古代音乐的价值与美感在现代观众心中的消解。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乐工的批判,认为他们在音乐的表现上缺乏对清浊的辨识,最终导致艺术的失传。通过对“梨园弟子”的提及,白居易强调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新声不如古声,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此外,诗中还提及了政治动荡的背景,乐与政的结合深入探讨了音乐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揭示了音乐不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社会政治的反映。整首诗在对比中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体现了白居易在艺术与社会之间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华原磬,华原磬:反复呼唤华原磬,强调其重要性。
  2. 古人不听今人听:指出古人未必理解今人的欣赏。
  3. 泗滨石,泗滨石:同样强调泗滨石的音乐价值。
  4. 今人不击古人击:今人对古乐器的使用与古人不同。
  5. 今人古人何不同:引发对古今文化差异的思考。
  6. 用之舍之由乐工:乐工的选择决定了音乐的流传。
  7. 乐工虽在耳如壁:乐工虽在耳边,却无所作为。
  8. 不分清浊即为聋:缺乏辨别能力便成了聋子。
  9. 梨园弟子调律吕:梨园弟子在调音律。
  10. 知有新声不如古:新声虽有,但不及古声动人。
  11. 古称浮磬出泗滨:古时浮磬声动人心。
  12. 立辨致死声感人:辨别声音的重要性。
  13. 宫悬一听华原石:华原石在宫中挂起。
  14. 君心遂忘封疆臣:音乐使君主忘却政治事务。
  15. 果然胡寇从燕起:外族侵扰的现实。
  16. 武臣少肯封疆死:武臣少有人愿意为边疆牺牲。
  17. 始知乐与时政通:音乐与政治的关系显而易见。
  18. 岂听铿锵而已矣:音乐不止是声音的叠加。
  19. 磬襄入海去不归:象征音乐的消逝。
  20. 长安市儿为乐师:长安的孩子们成为乐师。
  21. 华原磬与泗滨石:两种乐器的清浊之声。
  22. 清浊两声谁得知:对音乐价值的深思。

修辞手法

  • 反复:通过重复“华原磬”和“泗滨石”来强调其重要性。
  • 对比:古今乐器的对比,反映出文化的变迁。
  • 比喻:乐工的耳朵比作墙壁,形象地表达了对音乐理解的缺失。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音乐与政治的结合,探讨了古今文化的传承与变迁,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及对现实社会的无奈,揭示了音乐的深刻内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华原磬:象征古代音乐的纯粹与美好。
  • 泗滨石:象征历史的积淀与传承。
  • 乐工:象征对艺术的传承者与批判者。
  • 梨园弟子:象征音乐教育与继承的重要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华原磬与泗滨石的不同是什么?

    • A. 音色
    • B. 材料
    • C. 制作工艺
    • D. 历史
    • 答案:A
  2. “乐工虽在耳如壁”意指什么?

    • A. 乐工不重要
    • B. 乐工的音乐很差
    • C. 乐工无法辨别音乐
    • D. 乐工的技术高超
    • 答案:C
  3. 诗中提到的“梨园弟子”主要指什么?

    • A. 音乐家
    • B. 戏曲演员
    • C. 乐器制造者
    • D. 音乐评论家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白居易李白:白居易注重社会现实,李白则多描写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
  • 杜甫白居易:杜甫的诗歌更具悲剧色彩,关心民生,白居易则更倾向于乐观与直白的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史》

相关诗句

华原磬,华原磬,古人不听今人听。下一句是什么

泗滨石,泗滨石,上一句是什么

泗滨石,泗滨石,下一句是什么

今人不击古人击。上一句是什么

今人不击古人击。下一句是什么

今人古人何不同,用之舍之由乐工。上一句是什么

今人古人何不同,用之舍之由乐工。下一句是什么

乐工虽在耳如壁,不分清浊即为聋。上一句是什么

乐工虽在耳如壁,不分清浊即为聋。下一句是什么

梨园弟子调律吕,上一句是什么

梨园弟子调律吕,下一句是什么

知有新声不如古。上一句是什么

知有新声不如古。下一句是什么

古称浮磬出泗滨,立辨致死声感人。上一句是什么

古称浮磬出泗滨,立辨致死声感人。下一句是什么

宫悬一听华原石,君心遂忘封疆臣。上一句是什么

宫悬一听华原石,君心遂忘封疆臣。下一句是什么

果然胡寇从燕起,上一句是什么

华原磬,下一句是什么

华原磬,上一句是什么

华原磬,下一句是什么

古人不听今人听。上一句是什么

古人不听今人听。下一句是什么

泗滨石,上一句是什么

泗滨石,下一句是什么

泗滨石,上一句是什么

泗滨石,下一句是什么

今人不击古人击。上一句是什么

今人不击古人击。下一句是什么

今人古人何不同,上一句是什么

今人古人何不同,下一句是什么

用之舍之由乐工。上一句是什么

用之舍之由乐工。下一句是什么

乐工虽在耳如壁,上一句是什么

乐工虽在耳如壁,下一句是什么

不分清浊即为聋。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