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德皇后挽歌词》

时间: 2025-01-11 07:56:54

仙去逍遥境,诗留窈窕章。

春归金屋少,夜入寿宫长。

凤引曾辞辇,蚕休昔采桑。

阴灵何处感,沙麓月无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仙去逍遥境,诗留窈窕章。
春归金屋少,夜入寿宫长。
凤引曾辞辇,蚕休昔采桑。
阴灵何处感,沙麓月无光。

白话文翻译:

仙女已去,逍遥于仙境,留下的诗篇如同那婀娜多姿的章句。春天回归时,金屋里的人却少了;夜晚走入寿宫,时光显得漫长。凤鸟曾引她辞去华丽的车辇,蚕儿如今也不再采桑。阴间的灵魂何处感应,沙丘上的月光却显得黯淡无光。

注释:

  • 仙去:指神仙般的人物去世。
  • 逍遥境:指无忧无虑的境界,通常指天上或极乐世界。
  • 窈窕章:指优美的诗文。
  • 金屋:指华美的宫殿,常用以形容皇宫或贵族的住处。
  • 寿宫:指专为寿命长久而设的地方,暗指冥界。
  • 凤引:指凤凰引领,象征高贵。
  • 辞辇:辞去华丽的车辇,表示放弃权位。
  • 蚕休:指蚕停止采桑,象征生活的改变。
  • 阴灵:指阴间的灵魂或亡者。
  • 沙麓:指沙丘。
  • 月无光:形容月光暗淡,暗示哀伤。

典故解析:

  • 凤引辞辇:在中国文化中,凤鸟象征着高贵与吉祥,辞去车辇则暗示不再追求荣华富贵。
  • 阴灵何处感: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与感慨,体现了对死亡的哲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诗歌直白而富有哲理著称,其作品广泛涉及政治、生活、爱情等多个方面。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白居易为昭德皇后哀悼之际,昭德皇后是唐宪宗的皇后,她的去世令白居易感到极大的悲痛,诗中充满了对逝者的怀念与哀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生与死的对立,表现了诗人对逝去的昭德皇后的深切怀念。开头的“仙去逍遥境”引人入胜,似乎昭德皇后已经成为仙界的一部分,逍遥自在,但随之而来的“诗留窈窕章”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失落与怀念。诗中反复提及春天与夜晚,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与时间的流逝,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凤引曾辞辇”表达了对权力的放弃,反映出逝者对名利的看淡,显示了一种超然的态度;而“蚕休昔采桑”则用蚕的无奈停止,暗示了生活的无情与变迁。最后一句“阴灵何处感,沙麓月无光”更是将哀思推向高潮,阴灵的感应与沙丘上的月光暗淡相结合,形成了强烈的悲伤气氛。

整首诗在意象上极具美感,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白居易对生命、时间、逝去与怀念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仙去逍遥境:引入主题,昭德皇后的去世使她如同仙女一般,进入了无忧的境界。
  2. 诗留窈窕章:虽然她离去,但留下的诗篇依旧美好,带有对其的追思。
  3. 春归金屋少:春天的回归让人感到生命的流逝,金屋里的光辉也因她的离去而显得冷清。
  4. 夜入寿宫长:夜晚在冥界显得特别漫长,暗示着她的孤独。
  5. 凤引曾辞辇:凤凰象征高贵,辞去车辇,体现了对权力的放弃。
  6. 蚕休昔采桑:蚕不再采桑,象征生活的无常与变化。
  7. 阴灵何处感:对逝者的追思,探问她的灵魂在何处。
  8. 沙麓月无光:最后结尾,沙丘上的月光暗淡,增强了全诗的悲伤气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皇后比作仙女,突显她的高贵。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用春天和夜晚象征生与死的轮回。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与哀痛,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体现了诗人对生死的哲思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仙境:象征理想的生活状态,代表逝者的归宿。
  2. 金屋:象征权力与富贵,但失去后显得冷清。
  3. 凤鸟:象征高贵与吉祥,代表逝者的身份。
  4. :象征生活的无常与变化。
  5. 阴灵:代表逝者的灵魂,体现对生命的思考。
  6. 沙丘与月光:暗示孤独与哀伤,增强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仙去逍遥境”中的“仙”指的是?

    • A. 神仙
    • B. 逝者
    • C. 诗人
    • D. 天使
  2. “凤引曾辞辇”中的“凤”象征什么?

    • A. 普通人
    • B. 权力
    • C. 高贵
    • D. 生命
  3. 诗中提到的“蚕休”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的回归
    • B. 生活的无常
    • C. 逝者的怀念
    • D. 皇宫的冷清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长恨歌》:白居易的另一部著名诗作,探讨爱情与失去。
  • 《静夜思》:李白的诗作,表达思乡之情,感人至深。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昭德皇后挽歌词》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者都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但白居易更偏重于对逝者身份的描绘,而杜甫则更为直接地表达了个人的悲痛与孤独。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白居易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