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椿金陵相会诗》

时间: 2025-01-11 12:58:58

濛濛小雨落征帆,漠漠烟云远近山。

属意几回真入梦,欲来常恨涩如湾。

家程岂复嗟留滞,物外何妨且往还。

便恐都人入图画,却应难写是高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濛濛小雨落征帆,漠漠烟云远近山。
属意几回真入梦,欲来常恨涩如湾。
家程岂复嗟留滞,物外何妨且往还。
便恐都人入图画,却应难写是高閒。

白话文翻译:

细雨纷飞在船帆上,烟雾弥漫中远山近岭。
多次思念你,恍若梦中来访,然而想见却总是如同逆流的河湾般痛苦。
家中的旅途又怎能因留滞而感慨呢,世间繁杂何妨偶尔往返。
唯恐所有人都化作画中的风景,却又难以描绘那份悠然自得。

注释:

  • 濛濛:形容小雨细密的样子。
  • 属意:心有所念,思念。
  • 涩如湾:比喻心中思念的痛苦,湾水流动不畅,暗示思念的难以实现。
  • 留滞:停留不前,滞留。
  • 物外:指世俗之外,暗指诗人对自由和高远境界的追求。
  • 高閒:形容超脱、闲适的境界。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之仪,字子椿,号小山,宋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词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金陵,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旅途的感慨。在细雨和雾霭的映衬下,诗人寄情于景,表达了内心的孤寂与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诗歌鉴赏

李之仪的《次韵子椿金陵相会诗》将雨景与思念交织,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愁绪。首句“濛濛小雨落征帆”以细雨渲染出旅途的萧索,征帆象征着诗人的旅途和心情,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他行船在外的孤独感。接下来的“漠漠烟云远近山”则进一步描绘了眼前的景象,烟云中远近的山峦隐约可见,似乎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渴望。
“属意几回真入梦”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梦中的相聚虽美好,却又让人感到无奈,这种“欲来常恨涩如湾”的情感更是将思念的苦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接下来的两句“家程岂复嗟留滞,物外何妨且往还”则透露出诗人对人生的豁达,尽管旅途艰辛,但他依然愿意在世俗的纷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意义,表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最后一句“便恐都人入图画,却应难写是高閒”则将诗人内心的深邃感受升华至哲理的高度,描绘出一种超然脱俗的境界。整首诗用词清新,意象丰富,展现了李之仪深厚的诗艺与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濛濛小雨落征帆:细雨浸润着远行的船帆,传达出一种孤独与凄美的氛围。
  2. 漠漠烟云远近山:远山近岭被烟云笼罩,隐约而又朦胧,象征着诗人内心的遥远与渺小。
  3. 属意几回真入梦:反复思念,仿佛每次梦中都有重聚,却又是虚幻无实。
  4. 欲来常恨涩如湾:渴望相见却总是心如逆流,充满了无奈的苦涩。
  5. 家程岂复嗟留滞:对家乡的旅途不必再感慨,显示出一种放下的态度。
  6. 物外何妨且往还:对世俗事物的超然态度,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洒脱。
  7. 便恐都人入图画:担心世人都成了画中的风景,无法真实地感受生活。
  8. 却应难写是高閒:即使如此,也很难将那种超然隐逸的境界描绘出来。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涩如湾”,将思念的痛苦比作水流不畅,形象生动。
  • 对仗:如“远近山”与“常恨湾”,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 排比:多次使用“属意几回”,强调思念的深切与频繁。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细雨、远山等自然景象,映衬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旅途的感悟,表现了对生活的哲理思考和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雨:象征思念的细腻与无形。
  • 征帆:寓意着旅途与孤独。
  • 烟云:代表模糊的未来与不确定的心境。
  • 家程:象征归属与思乡之情。
  • 图画:象征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反映出超然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濛濛小雨落征帆”描绘的是哪种天气? A. 晴天
    B. 雪天
    C. 雨天
    D. 风天

  2. 诗人对思念的表达用到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排比
    D. 对仗

  3. 诗中“物外何妨且往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A. 忧伤
    B. 放下
    C. 迷茫
    D. 绝望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现思念与人生感悟。
  • 李白《静夜思》: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情感。

诗词对比

  • 李之仪 vs. 杜甫:李之仪的诗歌风格清丽,更多表现个人情感和思绪;而杜甫则常以现实为背景,抒发对社会的关怀与忧虑。两者在意境与情感的表达上各具特色,反映了各自对人生的不同理解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