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储子椿金陵作别韵》

时间: 2025-01-11 14:02:11

千里波涛一叶中,急难平日但闻风。

自非积习有天得,那复间关特地同。

乐事放怀须命酒,生涯何处不飘蓬。

先归只作寻常别,切莫樽前感断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千里波涛一叶中,急难平日但闻风。
自非积习有天得,那复间关特地同。
乐事放怀须命酒,生涯何处不飘蓬。
先归只作寻常别,切莫樽前感断鸿。

白话文翻译:

在千里波涛中,我就像那孤独的小船,急难之时平日所听闻的只是风声。
如果不是平日积累的经验和机遇,那怎么会有如此的相遇和缘分呢?
欢乐的事要尽情享受,必须借助酒来放怀,人生何处不如浮萍,漂泊不定。
早些回去也只是寻常的告别,切忌在酒杯前感伤分离的孤鸿。

注释:

字词注释:

  • 千里波涛:形容大海的波涛汹涌,遥远的航程。
  • 一叶中:指小船在波涛中如同一片孤叶,形象地描绘出孤独和渺小。
  • 急难:困境和艰难的处境。
  • 积习:指平日积累的经验和习惯。
  • 间关:指特殊的缘分或相遇。
  • 放怀:放开胸怀,尽情享受。
  • 飘蓬:比喻人生的漂泊,随风而行。
  • 樽前:酒杯前,指饮酒的场合。

典故解析:

  • 断鸿:指鸿雁,古人常用鸿雁象征离别。这里提到在酒樽前感伤离别,表达对友情的珍惜和对离别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之仪,字志道,号青云,南宋诗人,生于1150年,卒年不详。他以诗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抒发个人情感,尤其擅长咏怀、送别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与友人告别之时,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和对人生漂泊的感慨。诗人在金陵与友人分别,情绪复杂,既有对友谊的眷恋,也有对未来的坦然。

诗歌鉴赏:

《次储子椿金陵作别韵》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的送别诗,诗中李之仪通过对海浪和小船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以“千里波涛一叶中”开篇,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在浩瀚人生旅途中的渺小与孤独,这种孤独感在面对急难时愈加明显。

紧接着,诗人反思了人生的际遇与积累,强调了平日的经验和习惯在关键时刻的重要性,显示了他对命运的理解与接受。接下来的“乐事放怀须命酒”则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人生在世应当尽情享乐,这种乐观精神贯穿全诗。

最后两句“先归只作寻常别,切莫樽前感断鸿”则是对告别的释然,作者提醒自己在酒杯前不要过于感伤,要珍惜眼前的快乐而非沉湎于离别的忧伤。这种开放的心态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使整首诗意境深远,触动人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千里波涛一叶中:在广阔无垠的海浪中,我就像一叶孤舟,暗示着在浩大的世界中人的渺小。
  2. 急难平日但闻风:在危难时刻,我听到的只是风声,暗示生活的不确定性和孤独感。
  3. 自非积习有天得:若非平日的经历与机缘,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就不会如此特别。
  4. 那复间关特地同:因为习惯和机缘的积累,才得以有如此特别的相聚。
  5. 乐事放怀须命酒:享受快乐的事情需要借助酒来放宽心情。
  6. 生涯何处不飘蓬:人生何处不如浮萍,漂流不定,表达人生的无常。
  7. 先归只作寻常别:提早回去也只是普通的离别,不必过于悲伤。
  8. 切莫樽前感断鸿:在酒杯前切忌感伤,提醒自己要珍惜当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波涛与小船,形象生动地传达出孤独与漂泊的感觉。
  • 对仗:如“乐事放怀须命酒”和“生涯何处不飘蓬”,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鸿雁象征离别,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对人生无常的感悟以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诗人通过对告别的思考,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波涛:象征生活的波折与无常。
  • 一叶:象征个人在浩瀚世界中的渺小与孤独。
  • :象征欢乐和放松,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 鸿雁:象征离别与思念,增强情感的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千里波涛一叶中”中的“一叶”指代什么? A. 小船
    B. 一片树叶
    C. 一朵花
    D. 一块石头

  2. “乐事放怀须命酒”中的“命酒”意指什么? A. 享受酒的快乐
    B. 必须通过酒来放松
    C. 酒的品质
    D. 酒的数量

  3. 诗中提到的“鸿”在这里象征什么? A. 快乐
    B. 离别
    C. 相聚
    D. 旅行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送友人》:同样表现离别情感。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含蓄而深情的送别诗。

诗词对比: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表现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与《次储子椿金陵作别韵》在情感的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但主题更倾向于历史与人生的哲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李之仪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