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次子椿同君俞三诗 其二》

时间: 2025-01-11 13:01:58

西来不复见青牛,问遍生涯两鬓秋。

但受郢人夸鼻斲,岂知蒙叟是腰舟。

柱头寂寞千年鹤,波面分明一点鸥。

不向虚中问消息,磻溪终老但垂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来不复见青牛,问遍生涯两鬓秋。但受郢人夸鼻斲,岂知蒙叟是腰舟。柱头寂寞千年鹤,波面分明一点鸥。不向虚中问消息,磻溪终老但垂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怀念与孤独。他提到西边的青牛已不再见,问遍自己的一生,发现鬓发已染上秋霜。只是听信郢地的人夸赞着自己的才华,怎能知道蒙叟(即陶渊明)才是真正的高人,像是坐在小舟上悠然自得。柱子上静寂的千年白鹤,水面上清晰可见的一只海鸥。不在虚无中询问消息,磻溪边只愿终老,悠闲地垂钩钓鱼。

注释:

  • 青牛:指的是青牛,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 郢人:郢是古代一个地方,诗中指代那些夸口自夸的人。
  • 蒙叟:指陶渊明,因其隐逸生活而受到后人崇敬。
  • 垂钩:指钓鱼,象征着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之仪,字蕴之,号白云,宋代诗人,擅长描绘山水风景,以清新自然见称。他的诗风多受陶渊明影响,追求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中,反映了他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生动地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浮华的厌倦。

诗歌鉴赏:

李之仪在这首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的开头“西来不复见青牛”便引人入胜,暗示了理想的失去与追寻的艰辛。接下来的“问遍生涯两鬓秋”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无奈,回首往昔,鬓发已白,岁月如梭。诗人以“郢人夸鼻斲”来表现对世俗名利的反思,讽刺那些自夸其才而不知真正高人者的无知。

而后两句“柱头寂寞千年鹤,波面分明一点鸥”则通过对比,展示了高洁与渺小的对立,千年鹤的孤寂与海鸥的灵动,仿佛在提醒人们要追求内心的宁静,而非浮华的外表。最后一句“不向虚中问消息,磻溪终老但垂钩”则是对理想生活的坚定追求,诗人选择在自然中安静地度过余生,象征着对物质世界的超脱与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思考,展现了李之仪的独特风格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西来不复见青牛:西边的青牛再也看不见,暗示理想的消逝。
  2. 问遍生涯两鬓秋:询问自己的一生,发现鬓发已白,意味着岁月已逝。
  3. 但受郢人夸鼻斲:只听信郢地的人的夸口,讽刺世俗的虚荣。
  4. 岂知蒙叟是腰舟:不知道真正的高人是陶渊明,指出了对真正隐逸生活的向往。
  5. 柱头寂寞千年鹤:柱子上静寂的千年白鹤,象征着孤独与高洁。
  6. 波面分明一点鸥:水面上清晰可见的一只海鸥,象征着自由与灵动。
  7. 不向虚中问消息:不在虚无中询问消息,表明对物质名利的超脱。
  8. 磻溪终老但垂钩:在磻溪边安静地老去,象征着自然与宁静的理想生活。

修辞手法:

  • 对比:如“千年鹤”与“一点鸥”的对比,凸显高洁与渺小。
  • 隐喻:青牛、郢人等象征理想与世俗的冲突。
  • 拟人:柱头寂寞,赋予自然物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世俗浮华的厌倦,体现了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李之仪淡泊明志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牛:象征理想与追求。
  • 郢人:象征世俗的浮华与虚荣。
  • 千年鹤:象征高洁与孤独。
  • 一点鸥:象征自由与灵动。
  • 磻溪:象征宁静与自然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青牛”象征什么?

    • A. 现实生活
    • B. 理想与追求
    • C. 朋友
  2. 李之仪在这首诗中对世俗的态度是?

    • A. 追求名利
    • B. 超脱与厌倦
    • C. 向往繁华
  3. “不向虚中问消息”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看法?

    • A. 追求财富
    • B. 对物质的超脱
    • C. 对名声的渴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1. 李之仪 vs. 陶渊明

    • 主题相近,皆表达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李之仪更具孤独感,陶渊明则更显积极向上的态度。
  2. 李之仪 vs. 王维

    • 两者都描绘自然,但王维的诗更重意境之美,而李之仪则更注重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李之仪诗集》
  • 《陶渊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