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领玉局昔东坡翰林作诗送戴蒙有玉局他年第几人之句后自岭外归遂领玉局予复官亦得之坡今亡矣怅然有怀》

时间: 2024-09-19 21:28:00

东坡因地夙相亲,玉局终为继戴人。

禄仕岂知承末轨,恩光又许袭前尘。

青蝇附骥元非援,白玉无瑕晚更真。

泉下有灵应首肯,不随凡劣易缁磷。

意思解释

再领玉局昔东坡翰林作诗送戴蒙有玉局他年第几人之句后自岭外归遂领玉局予复官亦得之坡今亡矣怅然有怀

原文展示

东坡因地夙相亲,玉局终为继戴人。
禄仕岂知承末轨,恩光又许袭前尘。
青蝇附骥元非援,白玉无瑕晚更真。
泉下有灵应首肯,不随凡劣易缁磷。

白话文翻译

东坡因缘故乡的亲近,玉局的职位最终还是由戴蒙继承。
那些仕途的人又怎知道只能承接末尾的道路,前人的恩泽又怎能轻易继承?
青蝇附在骏马身上并不是真正的帮助,白玉的无瑕才是晚年更为真实的。
泉下若有灵魂应会点头认可,绝不会随随便便与平庸之人易地而处。

注释

  • 东坡: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 玉局:指官职或名位,这里指代戴蒙所继承的职位。
  • 禄仕:指官员,带有仕途的意味。
  • 青蝇附骥:比喻跟随在大人物身边的小人,青蝇指代低贱之物,骥指名马。
  • 白玉无瑕:形容人的品德高尚,晚年更显出其真实的品质。
  • 泉下有灵:指死去的人,泉下的灵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之仪,字子明,号清江,宋代诗人,生于南宋初期,擅长诗词,尤以古风见长,风格清新俊逸。李之仪的诗常常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及对现实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李之仪对东坡(苏轼)及其所继承的“玉局”职位的缅怀,表达了对政治仕途的失望与对友人的思念。诗中提到的戴蒙则是苏轼的朋友,诗人在此借以表达对过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融合了对友人的追思和对官场的批判。首句“东坡因地夙相亲”通过地理和情感的结合,将苏轼与故乡的亲密关系展现出来,紧接着“玉局终为继戴人”,则强调了即便是东坡这样的人,最终也只能由他人继承其位置,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仕途的不可预测。

第二联“禄仕岂知承末轨,恩光又许袭前尘”,诗人以禄仕自喻,表达了对当权者的讽刺。他们只懂得接受末尾的利益,而无法真正理解前人的恩光,这表明了对官场腐败和名位继承的无奈与不满。

接下来“青蝇附骥元非援,白玉无瑕晚更真”通过比喻和对比,揭示了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权势,而在于品德。最后一联“泉下有灵应首肯,不随凡劣易缁磷”,则将诗人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甚至是对死后灵魂的期许,传递了对真正价值的渴望。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深沉,既有对友人的怀念,又有对社会的反思,展现了李之仪的深厚文学功底和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东坡因地夙相亲:因地理位置的亲近,苏轼与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
  2. 玉局终为继戴人:最终这个名位还是由戴蒙继承,突显了仕途的无常。
  3. 禄仕岂知承末轨:仕途者难以理解,只能承接前人的末尾。
  4. 恩光又许袭前尘:前人的恩泽难以轻易继承。
  5. 青蝇附骥元非援:比喻低贱之人附在高位者身边,并不能真正提供帮助。
  6. 白玉无瑕晚更真:晚年更能显现出真实的品德。
  7. 泉下有灵应首肯:如果有灵魂在泉下,应该会认可。
  8. 不随凡劣易缁磷:不愿意和平凡低劣的人同流合污。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蝇附骥”比喻小人依附于权贵。
  • 对仗:如“青蝇附骥”与“白玉无瑕”,形成鲜明对比。
  • 象征:白玉象征高尚的品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苏轼的怀念和对官场现状的批判,表达了对真正价值的追求及对虚名的反思。诗人以自己的情感体验揭示出对友人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出深沉的情感和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坡:象征着才华与故乡的情感。
  • 玉局:象征着权力与地位。
  • 青蝇与骥:象征低贱与高贵的对比。
  • 白玉:象征着纯洁、高尚的品德。
  • 泉下有灵:代表对死后世界的思考与期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东坡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李白
    • B. 苏轼
    • C. 杜甫
  2. “青蝇附骥”中,青蝇象征什么?

    • A. 高贵
    • B. 小人
    • C. 普通人
  3. “白玉无瑕”在全诗中传达了什么含义?

    • A. 权力
    • B. 品德
    • C. 财富

答案

  1. B. 苏轼
  2. B. 小人
  3. B. 品德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李之仪与苏轼的作品都表现出对人生的哲思,但李之仪更注重对友谊的缅怀与对现实的思考,而苏轼则更富有豪放的个性与对生活的感悟。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李之仪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