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友人见寄三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1 09:48:18

明月平时敢自因,特高兰玉信吾人。

便从缑岭如无愧,更许毗耶约问津。

每见似醺千日酒,不言常备四时春。

妙云岂独南游契,又喜钟山近得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明月平时敢自因,特高兰玉信吾人。
便从缑岭如无愧,更许毗耶约问津。
每见似醺千日酒,不言常备四时春。
妙云岂独南游契,又喜钟山近得邻。

白话文翻译:

明亮的月亮为何会如此特别,是因为它高洁如兰玉,深信我等的情谊。
我从缑岭归来,心中毫无愧疚,更期待能在毗耶的渡口再一次相聚。
每次见面都像是喝了千日的美酒,虽然难以言表,却常常保持着春天的温暖。
这美妙的云彩难道仅仅是南游的契机,还让我欣喜的是钟山离我很近,成为了邻居。

注释:

  • 明月:象征纯洁、明亮的情感。
  • 兰玉:高洁的比喻,形容友谊的珍贵。
  • 缑岭:地名,可能指代山岭,象征归来。
  • 毗耶:渡口名,表明诗人期盼相聚的地点。
  • :醉意,形容醉酒后的美好感觉。
  • 四时春:四季中春天的温暖和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之仪,字梦阮,号清溪,宋代诗人,擅长于古诗词创作,作品情感真挚,风格清新流畅,常以自然和友情为题材。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李之仪与友人相聚之际,表现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反映了宋代士人的情感世界与人际关系。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明月、高洁的兰玉和友人之间的情谊,传达了诗人对友谊的深刻理解和珍视。开篇以“明月”引入,象征着友谊的真诚和清澈,接着用“特高兰玉”来比喻友谊的珍贵。这两句不仅展示了诗人对月亮的敬仰,也反映了他内心对友人情感的珍视。

接下来的“便从缑岭如无愧”则传达出诗人归来的心情,毫无愧疚,说明他与友人之间的关系是坦诚无间的。对“毗耶约问津”的期待,展现了他对未来相聚的渴望,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每见似醺千日酒”则生动地描绘了相聚的愉悦,仿佛每一次见面都是酣畅淋漓的饮酒,醉意未散。而“常备四时春”则进一步提升了这种温暖的情感,四季的变化在此时显得不再重要,友谊的温暖才是永恒的。

最后两句“妙云岂独南游契,又喜钟山近得邻”,更是将自然景观与人际关系结合在了一起,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自然与友谊的双重欣赏,使整首诗在悠然的氛围中升华出一种温暖和宁静的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明月平时敢自因:月亮明亮,难道如此特别的原因。
    • 特高兰玉信吾人:因为它高洁如兰玉,深信我们之间的情谊。
    • 便从缑岭如无愧:我从缑岭回来,心中毫无愧疚。
    • 更许毗耶约问津:更期待能在毗耶的渡口再相聚。
    • 每见似醺千日酒:每次见面都像是喝了千日的美酒。
    • 不言常备四时春:虽然难以言表,却常常保持着春天的温暖。
    • 妙云岂独南游契:美妙的云彩难道仅仅是南游的机会?
    • 又喜钟山近得邻:让我欣喜的是钟山离我很近,成为邻居。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友谊比作“兰玉”,形容其高洁与珍贵。
    • 拟人:将月亮和云彩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月亮、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友谊的深刻理解和珍视,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与自然和谐的美。

意象分析:

  • 明月:象征着清澈、高洁的情感。
  • 兰玉:比喻友谊的珍贵,代表高尚的品德。
  • 缑岭:象征归来的旅程,表明诗人对友谊的践行。
  • 毗耶:代表相聚的地点,期待重逢的心情。
  • 妙云:象征美好而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明月”象征什么?

    • A) 清澈的情感
    • B) 自然的美
    • C) 友情的疏远
  2. “便从缑岭如无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愧疚
    • B) 自信
    • C) 失落
  3. 诗中提到的“兰玉”象征着?

    • A) 友情的珍贵
    • B) 自然的景色
    • C) 个人的成就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李之仪的作品都表现了对友谊的珍视,但杜甫更多地关注于人间的苦难和思念,而李之仪则更倾向于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友谊的温馨。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您深入理解《和友人见寄三首 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