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岳鄂王像》
时间: 2025-01-26 00:18:06意思解释
观岳鄂王像
作者:陈琏 〔明代〕
类型:古诗词
原文展示
虎头将军面如玉,手执麟经衣戎服。
生绡一幅几百年,神采光荧射人目。
忆昔南渡谁谋臣,中兴之将推何人。
将军奉诏总戎律,壮志誓拟清中原。
义旗所经民安堵,丈八蛇矛马如虎。
钢刀斫胫拐子空,千里惊奔逐狂虏。
偃城城边飞战尘,三军胜气腾如云。
朱仙镇上势方锐,指日可平戎虏群。
捷书才奏遭谗口,赐环竟殒奸人手。
五国城头日色昏,金人相酌平安酒。
百战经营一旦空,惟馀史册表孤忠。
焚香再拜睹遗像,古庙飒飒生悲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将的英勇形象,面容如玉,手握兵器,身穿戎服。传世的画作光辉夺目,令人瞩目。回忆往昔,南渡时谁为谋臣,复兴之将又是谁?将军奉命统领军队,壮志在望,誓言要平定中原。义旗所到之处,百姓安居乐业,勇猛如虎的士兵手握丈八蛇矛。钢刀斩断敌人的腿脚,千里之外追逐逃敌。城外战尘飞扬,三军士气如云腾飞。朱仙镇的形势锐不可挡,指日可待平定敌群。捷报方才传来,却遇谗言,平安的赏赐反而落入奸贼之手。五国城头日色昏暗,敌人正举杯庆祝平安。经过百战的艰辛,最终一切都成空,只剩下史册上的孤忠。焚香再拜,看到遗像,古庙里微风轻拂,令人心生悲凉。
注释
- 虎头将军:指的是英勇的将领,通常用“虎”来形容其勇猛。
- 麟经:指古代的兵书或兵器。
- 丈八蛇矛:丈八指的是长八尺的兵器,形象地描绘了将军的武勇。
- 偃城:地名,古代战场之一。
- 朱仙镇:指著名的战役地点,相关历史事件多次发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琏,明代诗人,其作品多以豪放激昂、抒发忠义之情为主,擅长描绘历史人物与场景,对国家的情感深厚。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明代,国家处于动荡之中,诗人通过对岳鄂王的描绘,表达了对忠臣将领的敬仰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寄托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
诗歌鉴赏
《观岳鄂王像》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岳鄂王的英俊威武和伟大壮志,诗中融入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忠义的赞美。诗人以“虎头将军”开篇,立刻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的形象,而后通过回忆与对比,展现出将领的壮志和事迹,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敬仰。诗中“义旗所经民安堵”的描写,体现了将军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绘,激起了对将军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最后以“焚香再拜”的方式,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与敬仰,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历史感和悲壮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虎头将军面如玉:描绘将军的英俊形象,暗示其勇猛与高贵气质。
- 手执麟经衣戎服:强调其军事身份,象征着智慧与勇气的结合。
- 生绡一幅几百年:古老的绘画,代表着将军的历史地位。
- 忆昔南渡谁谋臣:回忆历史,感叹当时谋士的缺乏。
- 将军奉诏总戎律:将军受到朝廷的重用,显示其地位。
- 壮志誓拟清中原:表达将军的雄心壮志,期望恢复国家的安宁。
- 义旗所经民安堵:义军的胜利使百姓安居乐业。
- 丈八蛇矛马如虎:将士勇猛,形象地描绘出战斗场面。
- 千里惊奔逐狂虏:描绘将军带领军队追敌的壮观场面。
- 三军胜气腾如云:士气高昂,形成壮丽的气势。
- 朱仙镇上势方锐:展现将军在战场上的锐气。
- 捷书才奏遭谗口:捷报传来,却遭受谗言之苦。
- 赐环竟殒奸人手:忠勇之士最后被奸贼陷害。
- 百战经营一旦空:经历百战,结果一切化为泡影。
- 惟馀史册表孤忠:最终只剩下历史的记载。
- 焚香再拜睹遗像:对将军的怀念,表达对忠义的追思。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虎头将军”比喻将军的英勇。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连续的动词描绘战争场景,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主题思想 诗歌表现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揭示了忠臣在动荡时代的孤独与悲哀。通过对将军壮志与最终遭遇的描绘,诗人思考了忠诚与背叛、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虎头:象征勇猛与威武。
- 麟经:象征智慧与战略。
- 义旗:象征正义与民族情怀。
- 蛇矛:象征勇士的武力。
- 古庙:象征历史与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将军是以什么动物来形容的?
- A. 狼
- B. 老虎
- C. 熊
- D. 马
-
诗中哪个地名被提及?
- A. 朱仙镇
- B. 长安
- C. 洛阳
- D. 南京
-
诗人对将军的态度是?
- A. 轻蔑
- B. 敬仰
- C. 忽视
- D. 嫉妒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兵车行》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与《观岳鄂王像》:两首诗都表现了对历史的反思,但《登鹳雀楼》更多地体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壮志的追求,而《观岳鄂王像》则深刻探讨了忠诚与背叛、英雄的孤独。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详细分析明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提供诗词鉴赏的方法与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