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丁宁赠钱员外绪山 其二》

时间: 2025-01-11 01:49:37

结交结君子,茅茹自相连。

媚悦增心癖,孰能示我愆。

相同即是圣,异处且为贤。

以此求斯道,恐成狭且偏。

心能乐取善,善自我心全。

舍己从人处,襟怀何大焉。

丁宁再告语,无我自天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丁宁赠钱员外绪山 其二
作者: 杨爵 〔明代〕

结交结君子,茅茹自相连。
媚悦增心癖,孰能示我愆。
相同即是圣,异处且为贤。
以此求斯道,恐成狭且偏。
心能乐取善,善自我心全。
舍己从人处,襟怀何大焉。
丁宁再告语,无我自天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交友之道的思考。诗中提到,交往君子如同茅草相连,彼此相互依赖。迎合他人只会使内心生出更多的偏见,谁能指正我的过失呢?相同的观点才是圣人,持不同意见的人也是贤者。若以此作为标准来追求真理,恐怕会变得狭隘而偏激。心中乐于接受善良,善良自然会充盈我的心灵。舍弃自我、包容他人,心胸又何其宽广。再次劝诫自己,做到自然无为。


注释

  • 结交:交朋友、结识。
  • 君子: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 茅茹:茅草,象征着相互依赖的友谊。
  • 媚悦:迎合、取悦他人。
  • :过失、错误。
  • :圣人,具备智慧和道德的人。
  • :贤者,有才德的人。
  • 斯道:这条道路,指追求真理的途径。
  • 狭且偏:狭隘而偏激。
  • 舍己从人:放弃自我、包容他人。
  • 襟怀何大焉:心胸何其宽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爵,明代诗人,生于南明时期,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多以抒发个人情怀、描写自然景观为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与钱员外的交往之际,表达了作者对友谊和交往的思考。明代社会风气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常受到权力和利益的影响,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真诚友谊的渴望和对迎合他人的反思。


诗歌鉴赏

《四丁宁赠钱员外绪山 其二》是一首饱含哲理的古诗,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探讨了友谊的真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诗开头即以“结交结君子”引入,强调了交友的重要性,接着用“茅茹自相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朋友之间应如茅草般相互依赖、相扶持的关系。

随着诗的深入,作者对“媚悦”的思考逐渐展开。他指出,迎合他人只会滋生内心的偏见,令人无法看清自己的过失。这种批判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风气的敏锐观察,令人思考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如何保持自我而不失去道德的标准。

接下来的几句则进一步探讨了“相同即是圣,异处且为贤”的道理,提醒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应过于狭隘。同时,诗人也表达了乐于接受善良的心态,强调了舍己从人、包容他人所带来的心胸宽广。

整首诗构思精巧,情感真挚,既有对友谊的期盼,又有对人性复杂的深刻反思,展现了杨爵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结交结君子:强调交朋友的重要性,理想的朋友应当是有道德修养的人。
  2. 茅茹自相连:比喻朋友之间的关系应如茅草般互相依赖。
  3. 媚悦增心癖:迎合他人只会使内心滋生偏见。
  4. 孰能示我愆:反问谁能告诉我我的过失。
  5. 相同即是圣:观点一致的才是圣人,强调共识的重要性。
  6. 异处且为贤:即使有不同的看法,持不同意见的人也是贤者。
  7. 以此求斯道:以此作为追求真理的标准。
  8. 恐成狭且偏:担心因此变得狭隘和偏激。
  9. 心能乐取善:心中乐于接受善良。
  10. 善自我心全:善良会充盈我的心灵。
  11. 舍己从人处:放弃自我以包容他人。
  12. 襟怀何大焉:心胸自然会变得宽广。
  13. 丁宁再告语:再次叮嘱自己。
  14. 无我自天然:做到自然无为,保持真诚。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茅茹自相连”形象地比喻朋友之间的关系。
  • 对仗:如“相同即是圣,异处且为贤”,形成和谐美感。
  • 反问:通过“孰能示我愆”增强了语气的力量。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友谊与自我修养展开,强调在交友中应保持真诚与宽容,反思迎合与偏见的危害,追求真理时应包容差异,心中乐于接受善良,最终达到心灵的自然与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君子:代表高尚的人格与理想的友谊。
  2. 茅茹:象征着互相依赖、团结的友情。
  3. 媚悦:暗指迎合他人可能导致的内心偏见。
  4. 圣与贤:分别象征不同的人格标准与道德理想。

这些意象不仅塑造了诗歌的整体氛围,也传达了深刻的社会哲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结交结君子”所指的是?

    • A. 交朋友的重要性
    • B. 君子的特征
    • C. 交友的技巧
    • D. 君子的数量
  2. 下列哪一项最能体现诗中的“媚悦”含义?

    • A. 迎合他人的期望
    • B. 坚持自己的观点
    • C. 追求真理
    • D. 交朋友
  3. 诗中提到的“舍己从人处”意味着什么?

    • A. 忘记自己
    • B. 包容他人
    • C. 追求名利
    • D. 追求权力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赠友人》(李白):同样探讨友情与人生哲理。
  • 《送友人》(王之涣):表达离别时的友谊深情。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杜甫):同样充满对友人的思念与关怀,但更侧重于对家庭与亲情的表现。

这两首诗与杨爵的作品在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但均体现出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1. 《明代诗人研究》
  2. 《古代诗词鉴赏》
  3. 《中国古诗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