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卜算子 其六
作者: 郑文焯 〔清代〕
刻翠竹声寒,埽绿苔文细。
四壁花藏一寺山,香国闲中味。
对镜两蛾颦,想像西施醉。
欲唤鸱夷载拍浮,可解伤春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清幽的环境:寒冷的翠竹声和精致的绿苔。寺庙四壁上开满鲜花,散发着香气,给人一种悠闲的感觉。对着镜子,看到自己微微皱眉,想起西施那醉人的样子。心中想要呼唤鸱夷(古代一种乐器)来伴奏,浮动的乐声也许能缓解我对春天的怅惘之情。
注释:
- 刻翠竹声寒:刻意呈现竹子的寒意与清冷之声。
- 埽绿苔文细:细致的绿苔如同文绣般的精美。
- 香国闲中味:香气四溢,给人以悠闲的享受。
- 对镜两蛾颦:指眉头微皱的样子,像两只蛾子。
- 西施:古代美女,以美丽著称,常被用作美的象征。
- 鸱夷:古代的一种乐器,通常用于乐曲伴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文焯(1645年-1710年),字子钟,号惺斋,清代诗人。其诗词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著称,常表现对生活的感悟与对美的追求。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们对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思与表达的时期,郑文焯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对春天的眷恋与对美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柔美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恬静而富有诗意的场景,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细腻情感。开头两句通过“寒”和“细”两个字,营造出一种清冷而精致的氛围,仿佛可以听到竹声与看到绿苔的细腻。接着,作者通过描绘寺庙与花香,体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对镜而颦的意象,既反映出女性的美丽,也暗含了一种内心的忧愁与思念。最后,作者以“欲唤鸱夷载拍浮”结束,表达了对音乐的渴望,似乎希望借助乐声来解开心中的愁苦。整首词在意象上相辅相成,情感自然流露,给读者以深刻的共鸣与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刻翠竹声寒:用“刻”字强调竹子声音的清冷,突出了环境的宁静。
- 埽绿苔文细:绿苔的细致如同文绣,体现出自然的精妙之处。
- 四壁花藏一寺山,香国闲中味:寺庙四周鲜花缭绕,香气扑鼻,营造出一种悠闲宁静的气氛。
- 对镜两蛾颦:镜中映出微皱的眉头,暗示内心的忧思。
- 想像西施醉:通过西施的美丽,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欲唤鸱夷载拍浮:渴望通过音乐的伴奏来舒缓内心的愁苦。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绿苔文细”,把绿苔比作精致的文绣,形象而生动。
- 拟人:竹声与香气似乎在诉说,赋予自然以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意象分析:
- 翠竹:象征清雅与高洁,传达一种淡泊名利的精神。
- 绿苔:代表宁静与细腻,暗含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 西施:美的象征,体现出人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 鸱夷:乐器象征,带来音乐的美感,能够解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西施”是谁的象征?
- A. 忍耐
- B. 美丽
- C. 富贵
- D. 忧愁
-
“刻翠竹声寒”中的“寒”字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温暖
- B. 寂静
- C. 冷清
- D. 忧愁
答案:
- B. 美丽
- C. 冷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思念,但更加直接;而《卜算子 其六》则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达内心情感,两者风格各异,但同样传达了对美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郑文焯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