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雨醉瓜庐,春水行秧马。
点检田间快活人,未有如翁者。
秃尽兔毫锥,磨透铜台瓦。
谁伴扬雄作解嘲,乌有先生也。
白话文翻译:
夜里下雨,我在瓜庐里陶醉,春天的水流淌着,田间的秧苗在马儿的行走中摇曳。
细数田间快乐的人,没谁能比得上我这个老翁。
兔毛的笔已经用尽,铜台上的瓦已磨得光滑。
谁来陪我一起解嘲,只有那虚无缥缈的“乌有先生”了。
注释:
- 瓜庐:指的是瓜田的草屋,象征着田园生活。
- 春水:指春天的河水,象征着生机。
- 点检:细数、检查。
- 翁:老者,指诗人自己。
- 兔毫锥:用兔毛制成的笔,指代书写的工具。
- 铜台瓦:指用来承载物品的铜器,象征着日常生活的磨砺。
- 扬雄:指汉代的文学家扬雄,以机智和才华著称。
- 乌有先生:虚无缥缈的存在,代表不切实际的幻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诗人及军事家。他的作品以豪放激昂和婉约细腻而闻名,常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
创作背景:
《卜算子》创作于辛弃疾晚年,正值南宋国势衰弱之时。诗人借田园生活和个人感受,反映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卜算子》通过描绘田园生活和个人感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夜雨醉瓜庐,春水行秧马”,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田园画面,夜雨的滋润让瓜庐里的生机勃勃,春水流动带来了生机与希望,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接着,诗人自谦地说“未有如翁者”,反映出他对自己生活状态的认可和自得。
后两句“秃尽兔毫锥,磨透铜台瓦”,则表现了诗人在艺术创作上的坚持与执着,尽管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消耗,他依然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最后一句“谁伴扬雄作解嘲,乌有先生也”,则通过提及历史人物和虚无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陪伴与理解的渴望,以及对现实的无奈。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田园氛围中,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示了辛弃疾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厚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夜雨醉瓜庐:在夜间的雨中,诗人沉醉于瓜田的生活,表现了对田园的热爱。
- 春水行秧马:春天的水流淌,田间的秧苗随着马儿的行走而摇曳,描绘了生动的田园景象。
- 点检田间快活人:细数田间那些快乐的人,流露出一种自豪感。
- 未有如翁者:自谦地表示,没有人比自己更快乐。
- 秃尽兔毫锥:用尽了兔毛笔,象征着付出与努力。
- 磨透铜台瓦:生活的磨砺让自己更加坚韧与成熟。
- 谁伴扬雄作解嘲:想要有一个可以分享心声的人,提及历史人物以表达共同的志趣。
- 乌有先生也:最后以“虚无”的存在作结,表现出一种孤独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田园生活比作一种醉人的状态,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春水与秧马的描绘使自然生动起来,增强了画面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同时流露出一丝孤独与无奈,对陪伴与理解的渴望。
意象分析:
- 夜雨:象征着滋润和生机,暗示内心的宁静与沉醉。
- 瓜庐:代表了诗人理想的田园生活,体现了朴素与自然之美。
- 春水:象征着希望与生机,代表着新的开始。
- 秧马:表现出耕作的情景,象征着勤劳与生活的真实。
- 兔毫锥:象征着诗人的创作与努力。
- 乌有先生:象征着对理想伴侣的向往与对现实的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借“夜雨醉瓜庐”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 B.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 C. 对朋友的怀念
- D. 对战争的厌恶
-
“乌有先生”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现实中的朋友
- B. 对理想伴侣的渴望
- C. 一种虚无的存在
- D. 历史人物
答案: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辛弃疾的《卜算子》与杜甫的《春望》在情感基调上均表现出对国家与人生的感慨,但辛弃疾更侧重于个人的田园生活与理想追求,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社会动荡与民族苦难。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表现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展示了另一种田园情怀。
参考资料:
- 《辛弃疾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