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从盱眙山顶望泗州城》
时间: 2025-01-11 11:21: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沁园春 从盱眙山顶望泗州城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立而望之,松耶柏耶,其盱眙乎。
见半空楼阁,林峦掩映,从风城郭,沙涧萦纡。
却顾泗州,洼然在下,呀者成邱水一盂。
中央者,界几条冷瀑,一线明珠。
洪涛日夜归墟。有铁锁浮桥控舳舻。
看奔浑樯马,神功混淼,轰豗赛鼓,天籁欢嘑。
十庙弓刀,百年带砺,落日平田噪野乌。
堪凭吊,怅歌风亭长,泗上雄图。
白话文翻译
站在高处向下望去,看到的是松树和柏树,正是盱眙山的景象。
在半空中楼阁高耸,林峦掩映,微风轻拂,城墙和沙涧交错环绕。
而回头看泗州,低洼的地形仿佛是一个水盆。
中央有几条清澈的瀑布,宛如一颗明珠。
滔滔洪水日夜奔流归去,铁锁浮桥控制着船只的行进方向。
看那些奔涌的船只,神奇的力量在四处涌动,轰鸣声如同鼓点,天籁之音欢快地回荡。
十座庙宇和百年磨砺的刀剑,夕阳西下,田野上乌鸦嘶鸣。
令人感慨,长亭的风中歌唱,泗州的壮丽图景令人留恋。
注释
- 盱眙:地名,位于江苏省。
- 洼然:低洼的样子。
- 冷瀑:清澈的瀑布。
- 舳舻:船的舳头和舻尾。
- 奔浑樯马:形容船只急速行驶。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泗州”是古代的一个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历史悠久,曾是政治、经济重地。诗人在此处描绘的场景,传达了对泗州丰富历史和壮丽自然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43年-1711年),字子华,号云溪,晚号青山,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山水诗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融入个人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逐渐稳定、经济逐步恢复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泗州的美丽景色,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诗歌鉴赏
《沁园春 从盱眙山顶望泗州城》是一首描写山水自然景观的诗作,诗人透过高处俯瞰,展现了泗州的壮丽与宁静。开篇以“立而望之”引领读者进入一个高耸的视角,诗人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将松、柏、楼阁、林峦等元素一一呈现,营造出一种气势恢宏的画面。
诗中层层递进的景象描绘,将盱眙山的秀丽与泗州的低洼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一种从高处俯瞰的豪情。尤其是“洪涛日夜归墟”,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时间的流逝。后半部分则以“十庙弓刀,百年带砺”引入历史的厚重感,诗人似乎在回顾过去的辉煌与沧桑。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故土的深厚情感与思考,展现出一种豪放而又细腻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立而望之,松耶柏耶,其盱眙乎。
站在高处向下看,看到的是松树和柏树,正是盱眙山的景象。 -
见半空楼阁,林峦掩映,从风城郭,沙涧萦纡。
在半空中楼阁高耸,四周被林峦掩映,微风轻拂,城墙和沙涧交错环绕。 -
却顾泗州,洼然在下,呀者成邱水一盂。
回头看泗州,低洼的地形仿佛是一个水盆。 -
中央者,界几条冷瀑,一线明珠。
中央有几条清澈的瀑布,宛如一颗明珠。 -
洪涛日夜归墟。有铁锁浮桥控舳舻。
滔滔洪水日夜奔流归去,铁锁浮桥控制着船只的行进方向。 -
看奔浑樯马,神功混淼,轰豗赛鼓,天籁欢嘑。
看那些奔涌的船只,神奇的力量在四处涌动,轰鸣声如同鼓点,天籁之音欢快地回荡。 -
十庙弓刀,百年带砺,落日平田噪野乌。
十座庙宇和百年磨砺的刀剑,夕阳西下,田野上乌鸦嘶鸣。 -
堪凭吊,怅歌风亭长,泗上雄图。
令人感慨,长亭的风中歌唱,泗州的壮丽图景令人留恋。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水一盂”,形象地比喻泗州的地形。
- 对仗:如“十庙弓刀,百年带砺”,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洪涛日夜归墟”,使自然景象更具生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盱眙山和泗州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美,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柏:象征坚韧和长寿,代表自然的美好。
- 楼阁:象征文化和人类的智慧。
- 瀑布:象征力量与自由。
- 庙宇:象征历史和信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是在哪座山上望泗州城的? A. 黄山
B. 盱眙山
C. 泰山
D. 嵩山 -
诗中提到的“洪涛”象征什么? A. 风
B. 时间流逝
C. 船只
D. 大海 -
诗中哪些意象象征着坚韧与长寿? A. 楼阁
B. 松、柏
C. 瀑布
D. 田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登高》,同样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 《夜泊牛津》:李白的作品,表达了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望庐山瀑布》(李白):同样描写自然景观,但更加注重气势的表现。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描绘春天的景象,情感更为细腻。
通过与其他作品比较,可以看出陈维崧的诗歌风格更为豪放,注重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李白则更追求气势磅礴的表现,反映了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指南》
- 《陈维崧研究》